长白山林区莱姆病的血清学调查推荐到首页 □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年第04期1/3页123作者单位:延边第二人民医院三内科,吉林延吉
【摘要】[目的]了解长白山林区莱姆病的流行及发病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18名长白山林区人群的莱姆病抗体水平,对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相关调查.[结果]218名受检者中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者为18人(8.25%),其中青壮年人群感染率显著高于老年人群;阳性者中近2年内有蜱叮咬史者为10名.所有阳性者均有慢性游走性红斑皮疹症状,部分病例出现肌痛、关节炎、心功能异常及神经精神症状.[结论]长白山林区存在莱姆病流行,其状况与中国东北地区其他林区流行状况相类似.蜱叮咬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但亦不能排除其他途径.
【关键词】莱姆病;人种群;免疫吸附技术
epidemiologicalstudyforthelymediseaseinforestregionofchangbaimountain
linchenghu
(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yanbiansecondpeopleshospital,yanji133002,jili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prevalenceandincidenceoflymediseaseinforestareaofchangbaimountain.methodsusingtheelisa,theserumantibodyagainstlymediseasewasdetectedin218individualsofforestareaofchangbaimountain,andtheinvestigationofepidemiologyandclinicalmanifestationinthepositiveforserumantibodyagainstlymedisease.resultsofthe218individuals,18caseswerepositiveforserumantibodyagainstlymedisease,infectionratewas8.25%,inwhitchinfectionratewashigherinyoungandpostadolescencegroupthantheoldagegroup,and10patientswerebittenbythetickinrecent2years.allofpositivepatientshadthetypicalerythemachronicmigratory(ecm),andsomeofpatientshadthemyalgia,arthritis,abnormityofheartfunction.conclusionthereisprevalenceofthelymediseaseinthechangbaimountainarea,andtheprevailcircumstanceisalikewiththeforestregionofthenortheastareaofchina.tickbiteisimportantrouteoftransmissionforlymedisease,andthereissomeotherinfectiousapproach.
keywords:lymedisease;ethnicgroups;immunosorbenttechniques
莱姆病是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莱姆地区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畜共患传染病[12],主要经蜱叮咬人畜而传染,病原体为蜱传伯氏疏螺旋体,该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及器官损伤,严重者可终生致残,甚至死亡.本病分布广泛,已有30余个国家报告莱姆病存在,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逐年上升的趋势[3].过去将蜱叮咬后所出现的红斑及发热等症状误认为过敏或蜱传脑炎(森林脑炎)等疾病,将出现的关节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损伤误认为是风湿病或其他病症.1987年,张哲夫等证实,人被蜱叮咬后出现的皮肤、神经、关节及心血管损伤等为新的蜱传螺旋体病——莱姆病[4].现已证实,莱姆病在中国的分布相当广泛,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除有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脑膜炎、颅神经炎、神经根炎、关节炎及慢性萎缩性肢皮炎等临床类型外,还可引发人类精神异常[58].长白山作为中国少有的天然林区,具备和符合莱姆病流行条件.了解长白山林区有无莱姆病的流行和流行特点,对进一步揭示长白山生态环境,保证居住在长白山林区的居民和长白山游客的安全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选择了长白山林区二道白河林业局所属5个林场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探讨了在长白山林区人群中莱姆病的流行状况.
1材料和方法
1.1调查对象选择长白山林区二道白河林业局下属红石、劲松、兴隆、二道及光明等林场作为调查点,研究对象均为居住在上述林场的人群218名,其中红石44名,颈松40名,兴隆39名,二道47名,光明48名.二道白河林业局位于吉林省安图县境内,地处长白山林区.该地区平均海拔高度为700~1000m,气候属于温带长白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3℃,最高气温为34.8℃,最低气温为-44.1℃,年平均降雨量为800mm,适宜蜱类繁殖及活动.
1.2血清采集及分组所有被检血清均采自调查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15~25岁组(36名)、26~35岁组(49名)、36~45岁组(48名).46~55岁组(40名)及56岁及以上组(45名).
1.3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莱姆病elisa试剂盒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莱姆病研究室提供.实验步骤:添加待检血清及酶,用ph值为7.4的pbstween20以1∶500稀释待检血清,取50μl加入抗原板孔中,再加入酶结合物羊抗人igm50μl,混匀,空白对照孔加入稀释液和酶结合物各50μl,置于37℃条件下40min;洗涤,用ph值为7.4的pbstween20液洗涤5次,每次浸泡3~5min,室温风干;加底物显色,向每孔中分别加入显色剂和底物各50μl,37℃避光15~20min;终止反应,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结果测定和判断:用空白对照孔调零,于酶联免疫检测仪上以450nm的波长,测定od值,待检样品od值高于0.13即判定为阳性.
218名研究对象血清莱姆病抗体阳性者为18名(8.25%),红石、劲松、兴隆、二道及光明林场阳性率分别为9.10%,7.50%,7.70%,8.51%,10.42%,各林场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莱姆病感染率如下:15~25岁为2.78%,26~35岁为12.24%,36~45岁为14.58%,46~55岁为7.50%,56岁以上为2.22%.26~35岁及36~45岁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莱姆病抗体阳性18例者进行近2年内蜱叮咬史个案调查结果显示,10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3例认为是被其他昆虫叮咬,5例无蜱叮咬史;18例均无慢性游走性红斑的症状,但出现不同程度的其他临床症状或体征,其中头痛为4例,肌痛为5例,腰痛为4例,关节炎为11例,心功能异常为9例,精神不集中为3例,记忆力减退为7例,嗜睡及失眠为1例.
莱姆病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为人畜共患性疾病.自1982年burgdorfer等学者分离得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莱姆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发病机制、临床学及疫苗等方面研究有了飞速发展.莱姆病的流行范围目前已扩展到全球五大洲[9].中国于1986年和1987年,分别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内连续发现莱姆病,至今已证实18个省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5,101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内蒙和华北的各大林区是莱姆病的主要流行地区.不同地区莱姆病发病季节亦略有不同,如东北林区为4~8月份,福建林区为5~9月份,发病季节与当地的蜱数量及活动高峰相符[1213].莱姆病的高发人群为从事野外及林区工作的青壮年人群,传播媒介为蜱,而全沟硬蜱是北方林区优势蜱种,其带菌率为20%~50%[5,11].小型啮齿动物如各种鼠类不仅是幼蜱和若蜱的主要吸血宿主,亦是伯氏疏螺旋体的贮存宿主[14].另外,某些大型动物如犬、牛及羊等也可感染本病.根据病程经过,本病可分为3个期,其中1期为局部损害,即慢性游走性红斑;2期为播散性感染,为数周或数月内发生的间歇性症状;3期为持续性感染,多出现在疾病发生1年后开始.本病患者可仅有1个病期,也可同时具有3个病期.本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莱姆病抗体阳性率为8.25%,与中国其他林区感染率间无明显差异,提示长白山林区存在莱姆病流行.本调查结果亦表明,26~45岁间的青壮年人群感染率较高,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经常在野外和林区劳动,易受蜱侵袭有关.本调查18名莱姆病抗体阳性者中近2年内有明显的蜱叮咬史者为10例,提示莱姆病的传播除蜱叮咬途径外,亦可通过其他途径传播.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可表现为关节、皮肤、心脏及神经系统等损害,其中慢性游走性红斑为莱姆病的典型表现.本调查结果表明,18例阳性者中均未发现慢性游走性红斑病例,部分病人出现头痛、肌痛、腰痛、关节炎、心功能异常、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嗜睡及失眠等症状,提示感染莱姆病螺旋体后部分感染者呈显性感染,亦可呈隐性感染.在显性感染者中多数患者缺乏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单靠临床表现诊断有一定困难,确诊还需借助血清学检查.总之,长白山林区存在莱姆病流行,其状况与我国东北地区其他林区流行状况相类似.蜱叮咬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但亦不能完全排除其他感染途径.
【参考文献】1/3页123评论(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