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雷诺病

雷诺病的病因病理

2009-12-02 syue.com A +

  雷诺病是一种遇冷或情绪刺激后,以阵发性肢端小动脉强烈收缩引起肢端缺血为特点的,又称肢端血管痉挛症。发作时肢端皮肤由苍白变为青紫,而后转为潮红。1862年Raynaud首先对这种阵发性的肢端皮肤的颜色改变现象做了描述,因而得名。多种原因均可引起此种现象,此现象继发于其他的称为Raynaud现象或Raynaud综合征,而把无其他原因的称作Raynaud病。

   本病属“手足厥冷”和“痹症”等范畴。如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有较详细的描述,认为“伤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经日: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谓阳气内陷,热气逆伏,而手足为之冷也”。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雷诺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寒冷、损伤和药物刺激是引起局部血管痉挛的原因,血管舒张异常或多肽缺乏亦为重要因素,延髓的血管运动神经中枢是皮肤、肌肉血管收缩张力的原发调节中枢,下丘脑和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也是一个重要调节部分,这些部位若受损害,也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由于周围血管的神经分布特点,即交感神经虽为缩血管神经纤维,但在某些区域又为舒血管神经纤维,而手和足却仅有缩血管神经纤维,故血管痉挛性常见于四肢受累。资源来自"岁月联盟"

   除以上情况外,有人认为中枢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可以引发本病。另外,遗传、免疫功能失调以及先天性肢端小动脉的缺陷也可导致Raynaud病。

   关于发病机制有两种学说。一是,Lewis以冷刺激可引致单一手指雷诺现象发作,而提出局部缺陷使血管对冷敏感性增高的看法。二是,Raynaud认为与交感神经活动偏亢,而导致血管对正常刺激的收缩效应增加有关。

   二、病理变化

   雷诺病是一种血管功能性,早期可无病理变化,但在中、晚期则见组织学改变。

   1.指、趾动脉改变:雷诺病一般不出现指、趾动脉管壁病理改变,但晚期由于障碍可使指、趾动脉内膜增生,弹力膜断裂及肌层增厚,使终末支血管腔变窄。可有血栓形成,此时与闭塞性脉管病不易区别。

   2.微循环改变,有两方面:①皮下毛细血管病理改变,视病情轻重而定。早、中期一般改变不明显,重症病例绝大多数见毛细血管扩张,呈环状、发丝状或不规则屈曲。血流缓慢,呆滞。有些病例可见血球外渗和血栓形成。若伴硬皮改变,则毛细血管数亦可减少。②毛细血管扩张征。这种改变见于长期存在的雷诺病病人的手及前臂和面部,很像蜘蛛样血管瘤,但无中心小动脉。显微镜下显示毛细血管扩张,包括乳头下静脉丛的小血管腔扩张,使血流通过缓慢。[Syue.com]

   3.皮肤及皮下组织:长期反复发作,使末梢缺氧,在指、趾端形成浅表溃疡,气候温暖时恢复,病情进展时形成干性坏死,重者可达骨膜。指、趾甲生长极度缓慢、变厚、凹凸不平,晚期见末梢皮肤、甚至手、足皮肤全段光滑、菲薄及萎缩,皮下组织硬化并形成收缩瘢痕,如同硬皮病。

   4.骨:严重病例可产生指、趾骨脱钙、骨质疏松。

   5.神经组织:一般说交感神经节未见组织学改变,但严重病例曾有椎旁神经节细胞的血管有狭窄的通道,和继发性结缔组织水肿,淋巴细胞浸润以及神经节细胞变性等改变。另有脊髓侧角交感神经细胞变化的报道。

   三、病因病机

   认为本病外因是寒邪凝滞,内因是素体血虚、阳气不足,感受寒邪致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四末失于温养,发为本病。《诸病源候论》“经脉所行,皆起于手足。虚劳则气血衰损,不得温其四肢,故四肢逆冷也”。明确指出了本病的病机为正虚气血不足,寒凝脉络,四末失养。

   病史:雷诺病好发于20~40岁的青中年,尤以20岁左右的青年最为多见。易发病,常因受寒冷刺激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而诱发。病程长,反复发作,发病时多数以双侧肢体末端出现对称性的皮肤颜色变化为主,伴肢端发凉、麻木、针刺样疼痛等。雷诺征常有性闭塞症、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病史。资源来自"岁月联盟"


来源: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