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与方法 患儿,男,10岁,因日间喉部疼痛3天,发热1天,于2007年8月17日入院。查体:发热面容,T39.4℃,全身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双侧颌下可触及2个黄豆大小淋巴结,质软,可活动,轻度压痛。咽部明显充血,双侧腭扁桃体Ⅲ度肿大,表面可见多个黄白色脓点。胸骨无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1.2×109/L,中性粒细胞0.87。幼稚粒细胞0.06,淋巴细胞0.13,红细胞4.90×1012/L,血红蛋白133g/L,血小板507×109/L,有中性粒中毒颗粒和空泡形成。初步诊断:①急性化脓性腭扁桃体炎并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怀疑)。遂骨髓穿刺送病理检查。给予柴胡口服液10m1,3次/天;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双黄连注射液40ml,静滴,1次/天:0,9%氯化钠注射液500m1加注射用阿奇霉素0.5g,静滴,1次/天,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2天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咽痛症状明显减轻,双侧腭扁桃体明显缩小,红肿减退。骨髓病理报告示:粒细胞增生活跃。继续抗感染治疗,7天后,双侧腭扁桃体红肿、化脓情况完全消退,查血常规正常。第20天随访,复查血常规正常。 讨论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后,造血系统所产生的一种应答反应。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高,并可有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以感染及恶性肿瘤最多见,其次是急性中毒、外伤、急性溶血或出血等。当患者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血象时,要仔细寻找病因,如外周血中有较多幼稚细胞,应结合病史、体检及血液学等检查,与白血病鉴别,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为类白血病反应,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待原发病病因祛除后,血象可自然恢复正常,本身无须治疗。本病例患儿以咽喉部疼痛、高热为首发症状入院。外周血象检查提示粒细胞明显增多,有幼稚粒细胞、中性粒中毒颗粒和空泡形成:血小板明显高于正常。故初诊考虑为:①急性化脓性腭扁桃体炎并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患儿胸骨无压痛,肝脾不大,骨髓病检无异常,因此排除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确诊为急性化脓性腭扁桃体炎并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 此型类白血病反应,在类白血病反应中最多见,以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可伴中幼粒、早幼粒甚至原粒细胞出现为特征。其病因多见于各种感染,尤其以儿童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最常见。该患儿因急性化脓性腭扁桃体炎,导致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经采用有效的抗感染措施,积极治疗其原发病――急性化脓性腭扁桃体炎,体温很快恢复正常,扁桃体红肿、化脓情况消退后,血象随之恢复了正常,患儿痊愈。儿童急性腭扁桃体炎并类白血病反应1例姚兴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