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立克次体病

新立克次体病不断被发现

2009-12-02 www.qqyy.com A +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介于最小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独特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之一是多形性,可以是球杆状或杆状,还有时出现长丝状体。立克次体长0.3微米~0.8微米,宽0.3微米~0.5微米,丝状体长可达2微米。一般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的许多生物学性状接近细菌,比如: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结构,也是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4个的二分裂方式繁殖,它有比较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等。它能引起人类患病,如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它与一些昆虫关系密切,如森林蜱、体虱,都可以是立克次体的宿主或储存宿主,通过它们作为传播媒介而感染人。

立克次体是1909年美国病理学副教授立克次(HowardTaylorRicketts,1871–1910),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身。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立克次体也是个庞大的家族,科学家把它们分为3个属,12个种。它们有些与动物有关,有些与人类有关。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有新的立克次体病被发现,我国也接连新发现了3种立克次体病。

然而,目前我国各级临床医疗机构及疾病监测组织普遍未开展这类疾病的实验室检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科研人员新近几份科研报告均提示,加强立克次体病监测与诊治,已成为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一项紧迫任务。

据介绍,立克次体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通过被感染立克次体的蚤、蜱等吸血节肢动物叮咬感染,主要发生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以不明原因发热、头痛、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非特异临床表现为主要特征,常常误诊为其他传染病。

该病历史上曾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随着人们野外活动的增多,此类疾病的发生大大增加。我国近年也诊断发现了这种疾病的病人。世界现已发现3种人类埃立克体病,其中2种为近年新发现。在我国近年新发现的3种立克次体病分别是黑龙江斑点热、内蒙古斑点热、五日热。

(责任编辑:施静妮)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