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0岁,BPH的发病率也有逐年增高趋势。施榕等(1999)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在城市一般人群中抽取上海市区40岁以上男性居民1582例,其中BPH发病率为43%,且其随年龄增大而上升。于普林等(2000)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中国6个城市3361例大于60岁(含60岁)的常住城乡老年男性进行了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得BPH总发病率为43.68%,按年龄分组的发病率60~、65~、70~、75~、80~、85~岁者分别为34.48%、40.27%、46.77%、51.44%、57.32%和60.19%,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BPH发病率增加的明显趋势;城市发病率为46.79%,农村发病率为39.64%,城市高于农村;
二、病因及发病机理 比较公认的在BPH中年龄的增长和有功能睾丸的存在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但该疾病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
(一)雄激素和雌激素
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BPH与雄激素部分缺乏是有某种关系的。雄激素是前列腺生长、发育和发挥功能的基本因素,青春期前切除双侧睾丸者不发生BPH。
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就发现切除睾丸后前列腺迅速缩小,可用于BPH和前列腺癌的早期治疗。在动物模型中,去势后动物体内雄激素锐减,前列腺萎缩,给予外援性睾酮后前列腺能恢复生长。人体内雄激素作用于前列腺须经过与核膜结合的5α-还原酶转化为双氢睾酮(DHT)之后方能发挥其生物活性,DHT约占雄激素的20%,故提出双氢睾酮学说。男性血浆内睾酮的含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BPH的发病率却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老年人前列腺的DHT含量并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由此可见DHT与BPH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临床中已运用5α-还原酶抑制剂治疗BPH,它可使增生的前列腺体积缩小而缓解膀胱出口梗阻的症状。
实验中发现,雌激素加少量的雄激素可导致前列腺增生,并且其作用比单独应用雄激素更明显,可见雌激素在BPH发病机制中与雄激素有协同作用。
(二)病理生理变化
前列腺增生所致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膀胱出口梗阻、膀胱功能的异常、双侧上尿路扩张积水和对肾功能的损害。
1.膀胱出口梗阻
前列腺增生病变后所造成的膀胱出口梗阻有两方面的因素,即机械性梗阻和功能性梗阻。机械性梗阻是前列腺增生、肥大后直接压迫尿道,使尿道狭小,后尿道延长弯曲所致的梗阻。功能性梗阻是指膀胱颈、后尿道、前列腺腺体及其包膜的张力增加所致。实验研究表明,膀胱颈、后尿道、前列腺腺体及其包膜有丰富的α受体分布,刺激α受体可致排尿困难,这是一种可变的动力性因素。在临床上若能分清是何种因素引起的膀胱出口梗阻,对治疗BPH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BPH的早期。若为机械性梗阻,可选择5α-还原酶抑制剂阻断睾酮向DHT的转化,从而降低血清睾酮浓度,可有效地使增生的腺体缩小,缓解机械性膀胱出口梗阻;如果为功能性梗阻可选择高选择性α受体阻滞剂,能有效地降低膀胱出口处的张力,缓解梗阻,使排尿通畅。但在临床中往往两种因素同时存在,上述两类药联合使用,可获得较好的改善排尿的临床效果。
2.膀胱功能的异常
BPH致膀胱出口梗阻,随后可出现膀胱功能的异常,膀胱功能的异常主要为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收缩功能受损及膀胱顺应性改变等变化。 (1)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instability,DI) 逼尿肌不稳定又称不稳定膀胱(unstablebladder,USB)。1988年国际尿控协会(ICS)的定义是在膀胱充盈时自发的或被诱发的不能主动抑制的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使逼尿肌压(detrusorpressure)出现高于15cmH2O的压力波。近年来大家比较公认的逼尿肌不稳定的病因归纳为以下3种:①膀胱出口梗阻;②神经源性膀胱(确定为神经学的病变引起的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称之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以别于其他类型的不稳定膀胱);③特发性逼尿肌不稳定。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胱出口梗阻。
(2)膀胱功能异常 膀胱出口不全梗阻后,膀胱壁可以出现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包括膀胱壁增厚、膀胱重量明显增加。 (3)膀胱顺应性的改变 膀胱顺应性的改变是膀胱在充盈期维持其压力不变或仅轻度升高的能力,即膀胱对增加液体的耐受力,包括低顺应性膀胱和高顺应性膀胱。低顺应性膀胱是指储尿期较少的膀胱容量增加,可产生较高的膀胱内压,多因逼尿肌严重纤维化,增生的平滑肌细胞间隙充满大量交织的胶原纤维,使膀胱壁增厚、僵硬、弹性受阻,舒张能力下降。高顺应性膀胱是指在膀胱充盈过程中,即使膀胱过度充盈,其内压始终维持在低压水平状态,且常伴有膀胱的冷、热及痛等感觉功能障碍及膀胱容量的明显增加,一般均在500ml以上。高顺应性膀胱,由于前列腺增生引发逼尿肌退行性变化,致膀胱收缩功能差,增宽的肌细胞间积聚着大量弹性纤维,具有很大的伸展性,这样使膀胱顺应性大大增加。在这类患者中易发生无症状性慢性尿潴留,持久的尿液潴留,必将导致上尿路的扩张和肾功能的损害。
四、临床表现
BPH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膀胱过度活动和梗阻症状等,是下尿路症状最常见的原因。
以往将下尿路的“刺激性症状(irritativesymptoms)”和“梗阻性症状(obstructivesymptoms)”称为“前列腺症候群(prostatism)”。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下尿路的这些症状并非BPH所独有,因此,建议采用“下尿路症状(lowerurinarytractsymptoms,LUTS)”替代“前列腺症候群”。国际上LUTS已有明确的定义,包含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急迫性尿失禁等贮尿期症状,排尿时尿线细、射程短、排尿中断、排尿后滴沥和尿潴留。这一概念的明确对此类疾病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膀胱过度活动为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及急迫性尿失禁一组症候群,最常见原因为逼尿肌不稳定。梗阻症状主要表现为排尿踌躇无力、排尿时间延长、尿线细、间断性排尿、排尿滴沥不尽、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等。长期依靠增加腹压帮助排尿可引起疝、痔和脱肛。
除以上的两大主要症状外,还会出现血尿、泌尿系感染、会阴部酸胀不适、膀胱结石、尿道出现分泌物,有时可合并附睾炎、精囊炎等症状。
BPH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直肠指检、超声波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等手段进行。
(一)病史及临床症状
前列腺增生的早期症状隐晦,随着下尿路梗阻的加重,症状逐渐明显。一般都有进行性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病史,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和急迫性尿失禁等贮尿期症状;排尿时尿线细、射程短、排尿中断、排尿后滴沥和尿潴留,有的患者出现血尿、膀胱结石甚至肾功能受损等现象。 (二)直肠指检
直肠指检(DRE)为前列腺疾患的重要诊断方法。检查前排空膀胱,注意肛门外括约肌是否松弛,以排除引起相似症状的神经系统疾患。直肠指检对前列腺大小的估计不够准确,不能触到凸入膀胱的部分,直肠指检前列腺大小正常不能排除前列腺增生。
(四)剩余尿量测定
排尿后膀胱内残留的尿称为剩余尿量,正常人的剩余尿量为5~12ml。无剩余尿量不能完全排除膀胱出口梗阻,早期前列腺增生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膀胱逼尿肌尚能代偿以克服膀胱出口的阻力。一般认为剩余尿量达50~60ml提示膀胱逼尿肌已处于早期失代偿状态。排尿后导尿测定剩余尿量较准确。B超测定剩余尿量,方法简便无创且可重复进行检查,但剩余尿量的测定不够准确。(五)尿流动力学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对诊断前列腺增生具有重要意义,可确定是否存在梗阻及梗阻程度,前列腺部尿道及内、外括约肌阻力,评估逼尿肌功能。尿流率测定的主要参数有: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尿流时间及尿量等。其中最大尿流率意义最大。
BPH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性的药物治疗、微创及手术治疗等。
(一)病因性的药物治疗
临床中运用5α-还原酶抑制剂(保列治)治疗BPH,它除了可使增生的前列腺体积缩小而缓解膀胱出口梗阻的症状以外,同时能降低BPH远期并发症(如AUR及相关手术)发生的风险,从而可以阻止或逆转BPH疾病的进展。
(二)对症药物治疗
1.α-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能松弛膀胱颈、前列腺及尿道平滑肌,从而降低前列腺部尿道阻力。常用药物包括哌唑嗪、酚苄明、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坦索罗辛等,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要注意其副作用,主要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和射精障碍等。
2.植物类药物:黄酮哌酯(渡洛捷)、舍尼通、伯泌松、通尿灵等。
(三)微创治疗
目前国内外临床使用的微创治疗BPH方法大体可分为破坏前列腺组织而扩大后尿道通道及保留前列腺组织的情况下扩大后尿道两种方式。
1.经尿道电切(TURP)和电气化治疗:操作方法基本相同,优点: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患者恢复快,临床上已广泛运用,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
2.等离子双极汽化治疗:操作方法与TURP相似,但由于采用双极回路,电流只作用于导电液体充盈及灌流的特定手术区域,对人体其他部位无损伤,因此比较安全,灌流液体也可以使用一般的生理盐水。
3.经尿道前列腺针刺消融治疗:通过穿刺针将前列腺组织加热至1000C,在针的周围形成凝固坏死,产生1cm以上的空腔。
4.激光治疗:利用热能进行凝固、坏死、汽化而达到使组织逐渐脱落或汽化、切除及切割的目的。主要方式:①接触式激光手术;②非接触式激光手术;③组织内插入式激光手术;④组织切割式激光手术。
5.近距离放射治疗:利用β射线的电离效应、少量的韧致辐射和多次散射,使增殖旺盛的细胞受到抑制和破坏,或使生理活性旺盛组织的微血管发生闭塞,进而使增生的前列腺组织萎缩或发生其他退行性改变,以减少其对尿道的压迫和阻塞,达到排尿顺畅的目的。
6.高能聚焦超声治疗:利用聚焦超声使增生腺体部位加温达800左右产生治疗效果,疗效与激光相似。
7.经尿道电化学治疗:又称电解治疗,是我国泌尿外科医生首创的一种全新概念的腔内介入性治疗BPH技术。方法:经尿道置入缠有电极的治疗导管,利用球囊使电极定位于前列腺尿道,利用电化学作用使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坏死。
8.支架治疗:根据支架的功能不同分为:①暂时性支架,非上皮性支架;②永久性支架,前列腺内支架,尿路上皮可逐渐覆盖支架表面。
9.射频治疗:射频属于中频电磁波,频率100kHz~300kHz。射频治疗有两种方式:聚焦式和平行式。轻中度BPH适应于射频治疗,装有心脏起搏器、带有金属假体者(如人工股骨头)、尿路感染急性期、有出血倾向者不适于射频治疗。
10.微波治疗:加热途径有经尿道、经直肠及体外照射三种,临床上多采用经尿道途径。
11.气囊扩张治疗:优点:简便、安全、住院时间短,适于高危不宜手术者,并发症少,并不妨碍再采用其他治疗方法。缺点:疗效不能完全肯定,维持时间短。
(四)手术治疗
20世纪80年代以来,腔内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近年来各种微创治疗不断出现,已使开放手术的需要不断减少,主要手术方式有:①经膀胱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②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③保留尿道的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④前列腺联合部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