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列腺解剖结构前列腺由移行带(围绕尿道精阜部位的腺体)、中英带和外周带组成。分别占前列腺组织的5%、25%和75%。
2、前列腺病变的常见部位前列腺增生起始于移行带;前列腺癌多起发于外周带。
3、前列腺增生类型基质型(纤维和平滑肌)、腺泡型(腺组织)及混合型(纤维腺组织)。
4、假包膜形成增生的前列腺将外周的腺体压扁形成假包膜,或称外科包膜,与增生的腺体有明显的界限。
5、压迫尿道引起梗阻增生的前列腺使前列腺尿道拉长、弯曲、受压变窄,引起尿道梗阻。早期膀胱逼尿肌增厚,肌束形成小梁或假性憩室。输尿管间嵴肥厚。如膀胱容量较小,逼尿肌退变,顺应性差,出现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患者有明显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长期排尿困难使膀胱高度扩张,输尿管口括约肌功能丧失,膀胱内尿液逆流,引起双肾积水,肾功能损害。
6、激发膀胱结石及尿路感染梗阻引起膀胱尿潴留,还可激发感染和结石形成。
前列腺增生多在50岁以后出现症状。症状与前列腺体积大小不成比例,而取决于引起梗阻的程度、病变发展速度以及是否合并感染。
1、尿频是前列腺增生患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夜间更为明显。早期因增生的前列腺充血刺激引起,随着病情的发展,梗阻加重,残余尿量增多、膀胱顺应性降低或逼尿肌不稳定、尿频更加明显,常伴有急迫性尿失禁等症状。
2、排尿困难进行性排尿困难是前列腺增生最重要的症状,表现为排尿迟缓、断续、尿线变细而无力、射程变短、排尿时间延长、尿后滴沥等。
3、尿潴留梗阻进一步加重,残余尿逐渐增多,过多残余尿可使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收缩力减弱。膀胱过度充盈使少量尿液自尿道口溢出,称为充溢性尿失禁。亦可因气候变化、劳累、饮酒、便秘、久坐等因素,使前列腺突然充血、水肿导致急性尿潴留。
4、并发症继发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血尿、腹股沟疝、脱肛、内痔等,梗阻严重者可以引起肾积水、肾功能损害。
1、50岁以上男性出现典型排尿不畅的临床表现。
2、体检直肠指诊可扪及前列腺体积增大,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边缘清楚、中央沟变浅或消失。尿潴留者下腹部可扪及包块。
3、前列腺B超可清晰显示器类型的大小、内部结构、是否突入膀胱,还可测定膀胱残余尿量。还可了解有无膀胱结石以及上尿路有无继发积水等。
4、膀胱镜检查有下尿路梗阻症状而前列腺不大,或有血尿疑膀胱内有其他病变时可行膀胱镜检查。
5、尿流率检查可以确定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的梗阻程度。如最大尿流率<15ml/s表明排尿不畅;如<10ml/s则表明梗阻较严重。如果排尿困难主要是由于逼尿肌功能失常引起,应做尿流动力学检查。
6、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对排除前列腺癌,尤其是前列腺有结节后质地较硬时十分必要。血清PSA正常值为4ng/ml。PSA敏感性高但特异性有限。
7、放射性核素肾图有助于了解上尿路有无梗阻及肾功能损害。
8、有血尿的患者应行静脉尿路造影和膀胱镜检查,以除外合并有泌尿系肿瘤的可能。
1、膀胱颈挛缩有慢性炎症所致。发病年龄较轻,多在40-50岁出现排尿困难症状,但前列腺体积不大。
2、前列腺癌前列腺呈结节状、质坚硬。血清PSA升高,前列腺穿刺活检。
3、尿道狭窄多有尿道损伤或感染病史。
4、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常有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史和体征,多同时存在下肢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会阴部皮肤感觉及肛门括约肌张力减退或消失。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1、观察等待如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与睡眠,一般无需治疗可观察等待,但应密切随访。
2、药物治疗适用于尿路梗阻症状较轻者。
(1)α受体阻滞剂:由于α1受体分布在前列腺基质平滑肌中,阻滞α1受体能有效的降低膀胱颈及前列腺平滑肌的张力,减轻尿道阻力、改善排尿功能。常用特拉唑嗪、哌唑嗪、多沙唑嗪等。常见的副作用有头晕、鼻塞、直立性低血压。
(2)5α还原酶抑制剂:在前列腺内阻止睾酮转变为双氢睾酮,故可使前列腺缩小。一般在服用3个月之后有效,需长期服药。常用药物有保列治和爱普列特。
3、手术治疗
(1)适应症:①药物治疗无效,最大尿流率<15ml/s,残余尿>50ml者;②有急性尿潴留史;③反复尿路感染合并膀胱结石者;④并发肾功能损害或并发腹股沟疝、脱肛及内痔者⑤一般情况尚可,心肺及肾功能耐受手术者。
(2)手术方法: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效果较确切,创伤小,适用于绝大多数前列腺增生患者。术中应注意TUR综合征等并发症。②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常用经膀胱或耻骨后两种途径,手术效果满意。但有手术创伤大及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
4、其他疗法
(1)激光治疗:目前应用钬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疗效肯定。
(2)经尿道热疗、球囊高压扩张、前列腺网状支架等有一定疗效,仅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