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细胞
作者收集5例纤维组织细胞瘤(fibroushistocytoma),并复习文献对其影像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3月至2006年3月5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交界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男2例,女3例;年龄23~63岁。2例发生于尺桡骨远端、1例发生于髂骨、2例发生于大腿软组织。病程2周~半年,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疼痛。
1.2检查方法 发生于骨骼患者均采用摄片及CT平扫,软组织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CT采用SOMATOMAR,层厚2.5mm无间隔扫描,MR采用GEHorizonLX1.5T超导MR扫描仪,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层厚8mm,层间距2mm,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MRI增强扫描使用磁显葡胺(GD-DTPA)0.2ml/kg静注,采用SET1WI序列。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女41岁(图1)。骨交界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界于良恶性之间)1例,男63岁(图2)。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女53岁(图3)。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分别是男60岁和女23岁(图4~6)。
3.1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enignfibroushistiocytoma,BFH)
BFH是非常少见的骨肿瘤,WHO于1993年将其独立分类[1],在病理组织学上同黄色纤维瘤相同或相似而临床表现不同。Matsuno提出的诊断标准是:(1)患者年龄超过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好发年龄,多发生于长管骨末端;(2)肿瘤位于干骺端,骨的进行性破坏超过非骨化性纤维瘤,周围可见薄或厚的反应性骨硬化,无软组织侵袭及骨膜反应;(3)组织学上主要为泡沫细胞和/或巨细胞。临床上发病年龄多为15~60岁,其中以20岁以上、女性稍多。常见部位以四肢长骨骨干、干骺端、骨骺及下颌骨居多。亦可见骨盆,肋骨、锁骨、颈椎椎体。临床上可无特征性症状与体征、通常以局部疼痛为主。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可单房或多房,呈中心性或偏心性生长,形态大小不一且不规则,边缘可见薄或厚的骨质硬化边,无软组织侵犯及骨膜反应。有的病灶明显膨胀,骨皮质变薄及部分侵蚀而断裂,很少发生病理骨折。CT上主要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晰,周缘可见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侵犯;病灶内为软组织密度,且较均匀,在骨质破坏区内可见出血、坏死及囊变。本组1例BFH呈中央型膨胀性生长,有分隔,边缘轻度硬化,骨皮质完整,无骨膜反应,与文献报道[2~4]一致,而1例交界性BFH则皮质有断裂,CT上仅部分硬化边,作者认为皮质及硬化边完整性有助与良恶性诊断。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