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是淋病双球菌感染所致,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破坏性很大的急性化脓性结膜炎。其病因明确,是胎儿出生时被患有淋菌性阴道炎的母体分泌物污染,有时是被污染淋菌的纱布、棉花等污染。其临床症状典型,表现为患眼高度眼睑水肿、结膜囊内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脓漏眼”因此而得名。未经治疗的病例,短期内可导致角膜溃疡及角膜穿孔[3]。转载于中国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
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临床症状,切断其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局部联合治疗中应用的青霉素钠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的抗菌谱较广泛,对革兰阳性球菌、杆菌,革兰阴性球菌、螺旋体均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其半衰期0.5~1h,属繁殖期快速杀菌药[4]。一次给药后其生长繁殖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间隔12~24h给药仍能保持其疗效。我院对于患儿采用1∶3000u/ml青霉素钠溶液冲洗结膜囊内大量的脓性分泌物,滴用1∶10000u/ml青霉素钠眼液,1次/h,以达杀灭淋球菌,消除临床症状,巩固药物疗效的目的。联合应用的0.25%氯霉素眼液则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半衰期为0.5h,水解速度缓慢,其达到的血药浓度较一般的氯霉素低而慢,因此具有长效作用[4]。针对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病因使用对淋球菌敏感的两种抗生素达到杀菌、抑菌作用,46例患儿临床痊愈率达100%。对病程长的患儿,在联合用药局部治疗的同时,督促患儿父母应用有效的抗淋菌治疗,避免患儿病情反复。侵犯角膜的2例患儿,经询问病史,属患儿父母延误病情,一直在院外用所谓“土办法”即茶叶水、奶水滴患眼,致使病情加重,发病1周后才到我院求诊。就诊后给予及时有效的联合用药治疗,并辅以维生素B2、维生素C,晚上涂用抗生素眼膏等临床治疗[1]。2例患儿在临床症状消失3~5天,角膜病灶修复。
综上所述,我院采用的局部1∶3000u/ml青霉素钠溶液冲洗结膜囊,1∶10000u/ml青霉素钠眼液和0.25%氯霉素眼液交替滴眼的联合用药治疗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临床效果满意。针对其明确的病因及典型临床症状,及时诊断性治疗,均取得同样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采用局部联合用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严密.眼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0;75-76.
2李美玉.现代眼科诊疗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0-21.
3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40-241.
4孙瑞元.近代药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28;35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