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扇酥幸灿蟹⒉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种腺组织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几乎所有的器官因此除腮腺肿痛外常可引起脑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症状
【诊断】根据流行情况及接触史以及腮腺肿的特征诊断并困难遇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措施】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注意口腔清洁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入量一般抗素和磺胺药物无效有试用干扰素者似有疗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尚无肯定效果对重症或并发脑膜脑炎心肌炎等时可虑短期使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对止痛消肿有一定的效果高热头痛呕吐等可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脱水剂并发症按病情处理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应用乙酚每日3次每次1mg口服可能有预防睾丸炎发的功效
【病原】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parotitis)与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粘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约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化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来苏乙醇0.2%福马林等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37℃时可保存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分钟即失去活力-65℃可存活数月至数年该病毒只有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殖猴对本病最易感。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腮腺炎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d即出现,并于二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抵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发病机理】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炎病毒。有人分别人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各种腺组织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思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胰腺和肠浆液造酶含量。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流行病】流行性腮腺炎为世界各地常见的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温带地区以春冬季最多,夏季较少,但也可发流行。在热带无季节性差异。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条件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国外文献中曾提及在普遍使用疫苗前本病每隔7~8年有周期流行的倾向,显然是易感人群累积的后果,在断改善活条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对易感人群的预防免疫,这种周期性流行情况即可防止。美国1967年12月开始逐步扩腮腺炎疫苗预防工作以来发病率下降。特别是1980年规定除有禁忌症,否则所有易感小儿少年成人都需免疫预防。但美国19861987流腮年发率与前5年平均发病率相比增加了3倍,1989年又规定4~6岁小儿加强免疫。但近十年多来我国流腮持续稳定上升。上海医科儿科医院传染病门诊1982年1月至1993年12月十二年期间的流肋病例共计38,517例,其中因病重(体温高,热程长等)或并发症住院者1763例。该资料并发现流行高峰持续1~3年后有一年的低谷,而后迅速进入下一个更高的高峰期的规律。12年中共有3次。本病全年发病,4~7月为流行高峰。
【临床表现】潜伏期8~30天,平均为18天。患者多无前驱期症状,而以耳下部肿为首发病象,少数病例可有短暂非特异性适(数小时至2天),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近十多年来我国流腮病情较前加重,表现为热程长,并发症增多,住院患儿占门诊患儿的比例也增高。起病多较急,有发热寒意头痛食欲振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即显肿。发热自38~40℃等,症状轻重也很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侧首先肿胀,但也有两侧同时肿胀者;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梨形而具坚韧感,边缘不清。当腺体肿明显时出现胀痛及感觉过程,张口咀嚼及进酸性饮食时更甚。局部皮肤紧张发亮,表面灼热,但多不红,有轻触痛。腮腺四周的蜂窝组织也可呈水肿,可上达颞叭Ч枪轮硫⒉熬辈浚厮橥患〈σ部杀徊埃ㄅ级卓沙鱿钟谛毓乔埃蚨姑婷脖湫巍?/p>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偶尔1周后)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波及,颌下腺肿时颈部明显肿胀,颌下可扪及柔韧而具轻触痛的椭圆形腺体;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舌下腺肿时可见舌及颈部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在早期常有红肿。唾液分泌初见增加,继而潴留而减少,但口干症状一般不著。腮腺肿胀多于1~3天到达高峰,持续4~5天逐渐消退而恢复正常。整个病程约10~14天。不典型病例可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睾丸炎或脑膜脑炎的症状出现,也有仅见颌下腺或舌下腺肿胀者。
【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实际上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经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或其他腺体或器官而产相应的症状。甚至某些并发症不仅常见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肿而单独出现。1.神经系统并发症⑴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为常见的并发症,尤多见于儿童患者,男孩多于女孩。腮腺炎时脑炎的发病率约0.3%~8.2%。由于不能对所有的腮腺炎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以及有的病例始终未见腮腺肿,因此难以计算其确切的发病率。有谓无并发症的腮腺炎中30%~50%甚至65%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系因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脑膜脑炎症状可早在腮腺肿前6天或肿后2周内出现,一般多在肿后1周内出现。脑脊液和症状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仿,头痛呕吐等,急性脑水肿表现较明显。脑电图可有改变但不似其他病毒性脑炎明显,结合临床,以脑膜受累为主。预后多良好,个别脑炎病例也可导致死亡。国内已有血清证实的腮腺炎脑炎病例,自始至终无腮腺肿痛者。⑵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预后多良好。肿的腮腺可能压迫而神经引起暂时性面神经麻痹。有时出现平衡失调三叉神经炎偏瘫截瘫上升性麻痹等。偶有腮腺炎后因导水管狭窄而并发脑积极水者。⑶耳聋:为听神经受累所致。发病率虽不高(约1/15000),但可成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聋,所幸75%为单侧性,故影响不。2.殖系统并发症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殖腺体,故多见于青春期后期以后的患者,小儿少见。⑴睾丸炎:发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有报告9岁患儿并发此症者。一般13~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常发在腮腺肿1周左右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寒战睾丸胀痛伴剧烈触痛,症状轻重不一,一般约10天左右消退。阴囊皮肤水肿也显著,鞘膜腔内可有黄色积液。病变多侵犯一侧,约1/3~1/2的病例发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由于病变常为单侧,即使双侧也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症。附睾炎常合并发。⑵卵巢炎:约占成人女性患者的5%~7%。症状较轻,不影响受孕,偶可引起提前闭经。卵巢炎症状有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轻按痛,月经周期失调,严重者可扪及肿的卵巢伴压痛。迄今尚未见因此导致不育的报告。⑶胰腺炎:约见于5%成人患者,儿童中少见。常发于腮腺肿胀后34天至1周,以中上腹剧痛和触痛为主要症状。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有时可扪及肿的胰腺。胰腺炎症状多在一周内消失。血中淀粉酶不宜作诊断依据,血清脂肪酶值超过1.5U/dl(正常为0.2~0.7U/dl),提示最近发过胰腺炎。脂肪酶通常在发病后72小时升高,故早期诊断价值不。近年来随着儿童患者病情越来越重,胰腺炎的并发症也随之增高。上海医科儿科医院1982~1993年因并发症住院的1763例流腮患儿中,并发胰腺炎者43例,占第2位,仅次于脑膜脑炎。⑷肾炎:早期病例尿中绝多数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故认为该病毒可直接损害肾脏,轻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者尿常规及临床表现与肾炎相仿,个别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但多数预后良好。⑸心肌炎:约4%~5%患者并发心肌炎。多见于病程5~10天,可与腮腺肿同时或恢复期发生。表现为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心音低钝,心律不齐,暂时性心脏扩,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可见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早搏等。严重者可致死。多数仅有心电图改变(3%~15%)而无明显临床症状,偶有心包炎。⑹其他:乳腺炎(15岁以上女性患者31%并发此症)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腺炎甲状腺炎胸腺炎血小板减少荨麻疹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等均少见。关节炎发病率约为0.44%,主要累及肘膝等关节,可持续2天至3个月不等,能完全恢复。多发生于腮腺肿后1~2周内,也有无腮腺肿者。
【辅助检查】1.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和稍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并发症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偶有类白血病反应。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有助诊断。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与腮腺肿胀程度成正比,但其增高也可能与胰腺和小肠浆液造酶腺病变有关。3.血清检查⑴中和抗体试验:低滴度1∶2即提示现症感染。近年来应用凝胶内溶血法(Hemolysis-in-Gel法),与中和试验基本一致,而比中和抗体的检测简便迅速,但方法上还需进一步改进。⑵补体结合试验:对可疑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双份血清(病程早期及第2~3周)效价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价达1∶64者有诊断意义。条件许可,宜同时测定S抗体和V抗体。S抗体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体增高而S抗体不增高时仅表示以往曾受过感染。⑶血凝抑制试验:受病毒感染的鸡胚,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鸡的红细胞凝集,腮腺炎患者的恢复期血清有强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则较弱,两次测定效价相差4倍以上,即属阳性。⑷病毒分离:早期病例,唾液尿血脑脊液以及脑甲状腺等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出腮腺炎病毒。手续较繁,目前无条件普遍开展。⑸肾脏受累时可出现蛋白尿,红白细胞等,甚至类似肾炎的尿的改变。
【鉴别诊断】⑴化脓性腮腺炎:常为一侧性,局部红肿压痛明显,晚期有波动感,挤压时有脓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⑵颈岸傲馨徒嵫祝褐不以耳垂为中心,局限于颈部或耳前区,为核状体,较坚硬,边缘清楚,压痛明显,表浅者活动。可发现与颈部或耳前区淋巴结相关的组织有炎症,咽峡炎耳部疮疖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⑶症状性腮腺肿:在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中,或应用某些药物碘化物羟保泰松异丙肾上腺素等可引起腮腺肿,为对称性,无肿痛感,触之较软,组织检查主要为脂肪变性。⑷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淋巴脉络膜丛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肿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需作病原诊断。⑸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肿: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均有反复发作史,且肿突然,消肿迅速。单纯性腮腺肿多见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偿性腮腺肿,无其他症状。⑹其他病毒所致的脑膜脑炎:腮腺炎脑膜脑炎可发生在腮腺肿之前(有的始终无腮腺肿),难与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鉴别,可借助于上述血清检查病毒分离以及流行病调查来确诊。
【预防】及早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接触者一般不一定检疫,但在集体儿童机构(包括医院校)部队等应留验3周,对可疑患者,应立即暂时隔离。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鸡胚细胞培养减毒活疫苗,国外自1966年开始量使用,其预防感染的效果小儿可达97%,成人中可达93%,腮腺炎活疫苗与麻疹风疹疫苗同时联合使用,结果满意,三者之间互不干扰。免疫后,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体至少可保持9.5年。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的免疫途径除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外,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在气雾室内进行)效果也良好。我国材料证明,免疫半年后(喷鼻和气雾吸入合计),儿童免疫组发病率(7.4%)明显低于相应的对照组(78.5%),成人免疫组的发病率(0.33%)也低于相应的对照组(4.6%),均无不良反应。针对我国本病发病率高,病情重,应有计划地安排腮腺炎疫苗的使用(包括成人)。尤其对幼儿园的新入园的班级,普遍免疫可明显减少发病。目前我国国内已开始逐步推广该疫苗的应用。腮腺炎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妇(以防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不良后果),和先天或获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对鸡蛋蛋白过敏者(因为活疫苗系从鸡胚中所得)。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盘球蛋白均无预防本病的作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液及其免疫球蛋白或特异性高价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困难,不易获得,且用后保护时间短,仅2~3周,故使用不多,其效果尚待进一步。
【预后】多良好,个别伴有严重并发症。重型脑膜脑炎及心肌炎肾炎等必须慎重处理积极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