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外固定支架治疗漏斗胸推荐到首页 □朴斐王林等 《现代医学》2007年第03期1/2页12
朴 斐 王 林 许剑扬
[摘要]目的总结自制有机玻璃外固定支架治疗漏斗胸的经验。方法对29例采用自制有机玻璃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的漏斗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手术后29例患者得到随访,均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结论在漏斗胸常规矫正手术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自制有机玻璃外固定支架治疗漏斗胸方法简单,解除心、肺压迫完善,并发症少,手术后胸廓外形美观。
[关键词]漏斗胸;支架外固定术;胸型畸形
目前,漏斗胸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认为是下胸部肋软骨及肋骨过度发育,胸骨代偿地向后移位所致;也有人认为是膈肌的胸骨部分发育过短,将胸骨向后牵拉所致。自1997年11月至2006年2月,我院在将传统的漏斗胸手术改良为“胸骨抬高或带上下血管蒂胸骨翻转克氏针外固定术”的基础上,采用自制有机玻璃外固定支架治疗漏斗胸,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漏斗胸患者29例,其中行带上下血管蒂胸骨翻转术ll例,胸骨抬举术18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7-23岁,平均13.2岁。
本组患者均为先天畸形,从胸骨角平面至剑突呈缓慢性塌陷畸形,凹陷深度为2.0-4.7cm,漏斗容积为30-90ml,漏斗指数为0.14-0.35。20例有运动性气喘和活动受限症状。均经胸部x线及胸部CT检查明确诊断,患者心脏均略有左移,心电图均有电轴偏移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合并有左室高电压。
1.2 手术方法
手术前针对每个漏斗胸患者塑形制作出相应的有机玻璃外固定支架及胸肋骨固定钩。麻醉、消毒后,胸前壁纵形或横弧形切口。沿胸肋骨表面锐性分离胸大肌、前锯肌和部分腹直肌前鞘,范围分别达第2肋骨、腋前线和肋弓水平。切断凹陷部分胸肋骨后方的肌束并游离胸膜,于凹陷处交界处分开肋骨骨膜、第3-7肋软骨及肋弓切断成形。于第2肋间切断胸骨,并以两根钢丝缝合固定胸骨断端及各肋软骨断端。以自制的固定钩分别固定凹陷的胸肋骨,并提出固定在自制的有机玻璃支架上。若须胸骨翻转,可将胸廓内动、静脉和保留血管的腹直肌游离成蒂,胸肋软骨板顺时针翻转180°,再穿出胸肋骨固体钩固定于塑形的支架上。胸骨后置引流管,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骨愈合后,门诊拆除外固定。
2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后悬吊固定完整,均无反常呼吸,无肺内及胸腔感染,亦无胸骨感染坏死。全部患者获随访,均达到良好效果,自觉症状消失,胸部x线及cT检查显示心脏复位,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胸骨抬高2.8-4.7cm。拆除外固定支架后切口无感染,胸廓外形矫正良好,外观满意。
3 讨论
既往我们采取Ravitch’s方法和单纯胸骨翻转术治疗漏斗胸,虽然手术后给予加压包扎,但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常呼吸,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合并肺内感染亦较常见,而且存在胸骨感染坏死等并发症,手术后矫形效果及外观均不甚满意。后来,我们改进了手术方式,采取“胸骨抬举克氏针外固定术”和“带上下血管蒂胸骨翻转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漏斗胸,但克氏针的插入增加了组织感染坏死的机会,外形效果也并非最佳。
现在我们采用自制有机玻璃外固定支架及胸肋骨固定钩进行漏斗胸的矫治,与传统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有机玻璃外固定支架和胸肋骨固定钩是根据每个患者漏斗胸的具体情况而设计制作的,在固定于支架后可以按照患者的情况随时调节,充分地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的可靠性。(2)手术后避免了反常呼吸的发生,呼吸循环功能恢复良好。(3)固定支架在患者的体外可随身活动,在固定满意的情况下,2-3d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减少了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肺内感染的机会。患者可以出院进行学习和生活,骨愈合后可在门诊拆除固定支架,而不必再住院进行二次手术拆除固定。(4)由于手术不损伤胸肋骨血管以及保留了带上下血管蒂,使大块的胸肋骨板(或翻转后)血运丰富,愈合能力增强,无坏死感染的发生。(5)胸廓手术矫形外固定后,很快解除了心肺的压迫,心肺功能得到恢复,发育不良状况得到改善,胸廓外形美观,几近正常。
我们的经验表明,采用自制外固定支架矫治漏斗胸较传统方法优越,手术效果好,尤其是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使各种漏斗胸患者都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值得推广。1/2页12评论(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