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培菲康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培菲康婴儿轮状病毒肠炎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毒病原,在发展中国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4年10月~2004年12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病人,所有病例均诊断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化验阴性,将其分为治疗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对照组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在5~25
1.2方法均将患儿母乳或牛乳喂养次数减半,以安婴乐(无乳糖奶粉)代替,根据其失水程度不同适当补液(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并均口服病毒唑片10~15mg/(kg・d);治疗组在采用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菲康1片/次(每片含长形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分别≥1.0×107CFU),每天3次。
1.3疗效标准用药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用药3天内大便次数减少及性状好转,其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用药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其他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治疗组中显效26例,占50%,有效22例,占42.3%,无效4例,占7.7%,总有效率92.3%;对照组中显效14例,占33.3%,有效16例,占38.1%,无效12例,占28.6%,总有效率7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χ2检验,P<0.02,差异有显著性。
3讨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常见的病原,常为轮状病毒直接侵犯小肠黏膜,使其绒毛上皮脱落,细胞结构破坏,因而影响小肠吸收电解质的能力,并影响乳糖酶活性,使乳糖水解减低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同时也改变了肠道内环境,使正常微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到破坏[1],腹泻时,肠道厌氧菌数量约下降至原有数量的10-3[2]。由于厌氧菌的大量减少,破坏了其屏障及拮抗作用,有利于致病菌的侵袭和定植。口服培菲康后,三联菌扩散定植于肠黏膜表面,形成一个生物学屏障,构成肠道定植抗力,并可调节重建肠道菌群,恢复生态平衡,阻止外来有害病原菌定植[3],另外,双歧杆菌通过代谢产物,可调节肠道的正常蠕动,并产生细胞外糖苷酶,降解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以达到保护小肠上皮细胞,阻止致病菌等不利因素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进一步破坏,从而减少小肠表面绒毛的损伤,并可减轻由于双糖酶相对缺乏而导致的渗透性腹泻,双歧杆菌还可增强抗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激活吞噬细胞的活性而提高人群对感染的抵抗力,促进腹泻愈合[4]。本组应用培菲康胶囊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2),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具有方便、安全特点,值得推广。
1陈树宝.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410.
2方鹤松.小儿腹泻病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201.
3李文益,孙述枚.儿科学新理论和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1-232.
4方鹤松.小儿腹泻病的微生态疗法.小儿急救学,1998,5:62.
(编辑建伟)
作者单位:523000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