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又名胎疮、胎敛疮。中医认为,奶癣是因风湿热邪浸淫皮肤所致。在《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癣候》称为乳癣,曰:“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胎敛疮,此证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奶癣。”
“奶癣”医学上称为婴儿湿疹,起病初期,婴儿的脸面上出现小片红斑。轻者两颊有,重者满脸都是,发际、四肢及臀部皮肤也布满红色斑丘疹,甚至出现油腻性脱屑,有的可发生糜烂,结出黄痂。更严重者可波及上胸部和肩背部。因病变处发痒,患儿常搔抓摩擦,哭闹不安。如机体抵抗力差,搔抓破溃处可能引起感染,个别严重的可由此诱发败血症。
“奶癣”其实不是癣(真正的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而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发生与婴儿消化能力差,身体特异反应有关。这些婴儿对某些物质如牛奶、鱼、虾、鸡蛋、大豆等中的一些蛋白质,空气灰尘中的螨类、花粉、动物毛、化学纤维等,比一般孩子敏感。这类物质被孩子消化道或呼吸道吸收后,便可诱发“奶癣”。一般多发生于出生2~3个月的婴儿,其发病率约为3%。到1~2岁时,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退,极个别的可持续到成年。
[诊断依据]
1.发病多在出生后1~3个月,肥胖儿多见。一般2岁以内可愈,有的可反复发作,迁延至儿童期或青春期,而成顽疾。
2.以头面或身体其他部位反复出现湿性或干性皮疹为主要表现,皮损可呈多形性,痒甚,蔓延成片,或流淌脂水,或结痂脱屑。
3.实验室检查:血清IgE升高。血中嗜酸粒细胞数显著增高。
[鉴别诊断]
1.瘾疹:以身体瘙痒,搔之出现红斑隆起,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发无定处,忽隐忽现,退后不留痕迹为主要表现。
2.黄水疮:以生于皮肤的脓疮、结痂、流黄水、浸淫成片,瘙痒为主要表现,血常规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肌肤证:皮损见红斑、水疱,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有糜烂、结痂,瘙痒难忍,口苦而腻,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2.脾虚湿盛证:病程较长,皮损色暗红不鲜,表面有水疱、渗液,部分干燥结痂,体瘦纳少,哭闹不安,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健脾祛湿。
3.血虚风燥证:皮损反复发作,皮肤浸润肥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抓破少量渗水,口渴咽干,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淡,苔薄或少苔,脉细数。养血祛风。
轻症“奶癣”一般不需要用药,待其自愈;如症状明显,可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物,如非那根、扑尔敏等;同时用一些辅助药物,如维生素C和钙粉,以降低敏感性。病变局部可用青黛散涂抹,或用1%淡盐水纱布湿敷。局部有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注意皮质激素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