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疗分析

2009-12-01 qkzz.net A +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疗分析推荐到首页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年第05期1/3页123

【关键词】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失血性休克输新鲜血液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产科近3年中发生的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发病情况。方法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去除病因,抗休克,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纠正酸中毒,纠正电解质失衡紊乱,实施应用肝素及抗纤溶药物,同时输入新鲜血液,补充凝血因子。保守治疗无法控制阴道出血应果断行子宫切除。结果8例患者抢救成功7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阻断促凝血物质进入母血循环,抢救失血性休克,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以输入新鲜血液最佳,必要实行子宫切除以抢救患者生命。

关键词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失血性休克输新鲜血液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进展迅速、凶险、母婴病死率高,本文将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间发生的8例产科dic的诊疗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发生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8例。本组患者年龄最小22岁,最大37岁;初产妇7例,经产妇1例;最小孕周37+2周,最大孕周42+4周;阴道分娩5例,剖宫产3例;抢救成功7例,死亡1例。

1.2诱发原因过期妊娠1例,妊高征1例,产程延长且羊水°污染2例,剖宫产术中子宫伤口撕伤至阔韧带血肿形成1例,凝血功能异常1例,前次剖宫产史1例,余1例无明显诱因。

1.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全部患者均出现产后出血,表现为阴道或手术切口出现不凝血,肉眼血尿、皮下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同时出现失血性休克的相关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面色苍白、少尿或无尿,有2例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呛咳。查心电图示: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肌缺血。血气分析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检查:试管法凝血时间延长,aptt>14s,pt>36s,tt>18s,纤维蛋白原定量<1g/l,血小板计数<100万/l。

1.4.1针对不同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产程延长至子宫收缩不好者应用缩宫素;阔韧带血肿者及时清除缝合;凝血功能异常者在产前应做好准备,产后视情况或补充鲜血或补充凝血因子。

1.4.2及时应用抗凝及抗纤溶药物明确诊断后在实验结果检测条件下及早应用肝素,首次剂量25mg+5%葡萄糖液40ml缓慢静脉注射,随后50mg肝素+5%葡萄糖液500ml6h滴完,间隔2h在下次静点肝素前抽血送检。潘生丁300mg+5%葡萄糖200ml静点,与肝素交替。抗纤溶药物适于dic晚期,继发纤溶亢进期,在肝素化的基础上应用,视血化验结果给予止血芳酸0.2~0.4g/d。

1.4.3及时补充鲜血鲜血中含有凝血物质及抗体,患者在大量消耗凝血因子时补充,能增加患者的抵抗能力,同时还可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患者机体尤其是重要脏器的缺氧情况。若血纤维蛋白原定量下降至1.25~1.0g/l时,可输入纤维蛋白原。

1.4.4支持疗法高流量吸氧,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应用皮质激素及抗过敏药物,应用强心、利尿药保护心、肾功能,应用能量合剂保护心肌,减少损伤,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及促进微循环灌注。

8例患者抢救成功7例,死亡1例。

3.1早期诊断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般以急性出现,高凝期在临床上无明显表现,一旦出现症状即迅速进入消耗性低凝纤溶亢进期,故早期诊断是关键。对有可能发生dic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在分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以早期发现并争取抢救时间。

1/3页123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