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面神经炎(贝尔麻痹)的恢复过程,是治疗面神经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生具有这种疾病的知识愈多,并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治疗这种疾病就愈有信心,提供给患者的信心也愈大。同时,患者对此病了解的愈清楚,对未来康复的情况知道得愈多,就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及到处寻医、寻药治疗的烦恼。
Peiterson曾随诊观察了1011例未经治疗的面神经炎的自然恢复过程。发现性别、两侧患病概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31%为不完全麻痹,54%为完全性麻痹,病情于起病后3周内开始减轻,其余15%的患者则在病后3个月后开始恢复面部功能。他认为这15%的患者病变的面神经内神经内膜管有破坏,恢复后可能出现后遗症,如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不能完全恢复,后期可能出现挛缩、联带运动等。自然恢复的概率随年龄增加,随发病过程中伴有耳后疼痛(约半数病例)而降低。运动功能恢复缓慢的患者,后遗症及并发症发生率高。85%的贝尔麻痹病理变化为神经阻滞及神经轴突损伤,无神经内膜、束膜受损。因此这些患者一般在1~3个月内面部恢复神经功能。而面神经纤维再生需要10周以上,且由于内膜管破坏,再生纤维可能发生错向生长,即一个轴突生长到另外的内膜管,所以除面部运动功能可能不全恢复外,还可能发生挛缩和联带运动。因此,在贝尔麻痹发病早期确定神经病变程度,对评价预后及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症状是评价面神经炎神经病变程度及预后的最直接依据,一般将面神经炎病情分为3种类型。
一、失用型:发病前、发病时或发病后,乳突部轻度或无疼痛,患侧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但是仍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部分患者的表情肌运动的幅度较小,需要仔细检查方可发现,有食滞及漏水症状。此种类型的明显表现是:提口角有明显或微弱的运动,抬眉运动明显,鼻唇沟存在或变浅,闭眼不露白或露白0.1~0.3cm,口角两侧轻度不对称,略能鼓腮。此型患者往往于病后10天左右开始恢复,随访观察均无后遗症及并发症。
二、轻度病变型:发病前、发病时或发病后,乳突部轻度或无疼痛,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夜间睡眠,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额部隐约有抬眉运动,少部分表现为无运动。闭眼露白0.1~0.3cm,闭眼及压鼻肌有运动,提上唇肌及提口角肌无运动,下唇方肌运动微弱,鼓腮漏气,食滞明显,刷牙漏水。多数病人病后12~20天开始出现提口角运动。病后20天左右病情明显好转,迅速恢复到正常。恢复时间为3~4个月的患者主要是鼻翼周围的提上唇肌恢复缓慢。
有少数轻度面瘫患者在病后20天内症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20天~1个月,症状出现明显好转,病后40天左右,症状完全消失。在临床上早期鉴别病变程度困难时,可采用电检查进行鉴别。
三、中度病变型:发病前、发病时或发病后乳突部无疼痛、隐痛或中度疼痛,部分患者有颞部及后枕部疼痛,有时影响睡眠。抬眉无运动或隐约有运动,提上唇或提口角、下唇方肌无运动,食滞及漏水症状明显,鼻唇沟明显变浅。这类患者的恢复特点是在病后20天~2个月先出现抬眉运动,然后出现提口角运动。抬眉运动先恢复,提口角运动恢复缓慢。一般恢复时间3~5个月。大部分患者在病后2~3个月,提口角有明显的运动。此型大部分患者的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可能恢复正常。病后2~3个月患侧恢复约70%~80%的运动功能。36%的患者口周肌恢复差,主要是口轮匝肌闭合略差,鼓腮稍漏气,提上唇肌、口轮匝肌及下唇方肌松弛。恢复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面部有紧、僵硬感,受凉后症状加重。约67%的患者有面部并发症:眼睑及提上唇肌挛缩、联带运动,努嘴时上睑下垂及面肌抽搐,前两种并发症常见,后两种则少见,这种挛缩一般不是毁容性的。
此型面神经炎的患者中,有少部分患者病初症状很重,经治疗后20天左右出现患侧抬眉、提口角运动。此后恢复缓慢,需要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时间很长,一般3~4个月左右。中度病变与轻度病变的鉴别要点是根据症状或乳突疼痛的程度,如乳突疼痛很重,影响夜间睡眠,一般为中度病变,恢复时间长。临床鉴别困难时,可采用电检查协助。
四、重度病变型:特点是无抬眉及提口角运动,支配抬眉运动神经的病变程度与支配提口角运动神经的病变程度相同或比提口角重。患侧面部完全瘫痪,食滞症状明显,个别患者没有乳突压痛,若有乳突疼痛的多为中度或剧烈疼痛,影响夜间休息,部分患者乳突疼痛波及颞部或后枕部,隐痛相对较少。累及膝神经节时可出现眼干、听力障碍,患侧舌前2/3味觉障碍,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患侧抬眉运动消失,闭眼上、下眼睑有轻微的运动,露白0.2~0.5cm,个别患者下眼睑外翻,压鼻肌无运动或有微弱运动,鼓腮漏气,鼻唇沟明显变浅或消失。
些型患者恢复的时间长,出现提口角运动的潜伏时间主要在病后3~4个月。提口角运动在面神经麻痹恢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提口角运动,患侧面部就会有明显的改变。早期可以出现压鼻肌及眼轮匝肌运动,作为面神经没有完全横断的依据。患侧恢复多不完全,主要遗留的症状为抬眉不完全或没有恢复,口周围肌包括提上唇肌、口轮匝肌及下唇方肌恢复不完全及并发症:联带运动、挛缩、上睑下垂、鳄鱼泪及面肌抽搐。
在临床上确定重度病变型面神经麻痹非常重要。因为这部分患者病情重,恢复时间长,后遗症及并发症多,探讨这部分患者的治疗,可降低该病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重度病变型面神经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1.额部皱纹完全消失,额部平坦伴有或不伴有眉目外侧下垂。
2.上眼睑外侧下垂,影响外侧视野;下眼睑松驰伴有下眼睑轻度外翻。
3.闭眼时上眼睑运动微弱,或闭眼时内侧呈三角形露白或露白0.4~0.5cm,三角形漏白是由于额枕肌额腹肌张力降低、松驰,使上眼睑外侧下垂形成。
4.面颊部平坦,鼻唇沟明显变浅或消失,提上唇肌、颧大、小肌运动完全消失,患侧口角下垂。
5.示齿时仅露出患侧前门牙的1/5,或患侧前门牙不能露出,下牙齿露不出或仅露出浅表部分。
6.努嘴形状类似“带鱼”嘴,口轮匝肌收缩微弱或无收缩,下颏处扁平。
7.恢复缓慢,面神经麻痹发病后1个月面部仍无运动。
8.乳突疼痛剧烈,影响夜间休息。
重度病变型最早期的恢复见于压鼻肌有微弱的运动,闭眼时上眼睑有运动,但是明显露白,下唇方肌运动微弱,特别是努嘴时,在下颏处可见到皱纹,此运动多出现于病后1个月。
中、重度面瘫恢复后,患者常出现患侧面部紧、僵硬,受凉及阴天时症状加重,天热时症状缓解。其原因可能为面神经与三叉神经交通支受损后未恢复所致。
作者:河南省人民医院冯周琴来自:名医堂打印关闭字体:大中小视力保护色:上一篇:面瘫的自我按摩及表情肌康复训练<-->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