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如何治疗母乳性黄疸

2009-12-01 qkzz.net A +

如何治疗母乳性黄疸推荐到首页 □王黎生 《求医问药》2004年第06期1/2页12

编辑同志:
1个月前,我家的小宝宝出世了。我听从医生的建议,用母乳进行喂养。可他自从出生后,就开始发生黄疸,并且黄疸逐渐加重。我带孩子去医院,医生说他患的是“母乳性黄疸”。请问:何为母乳性黄疸?为什么用母乳喂养会使孩子发生黄疸呢?此病如何治疗?
山东王玉红

王玉红读者: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的2―3天内会出现黄疸。1周后,黄疸会自行消退。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叫新生儿黄疸。而有些用母乳喂养、发育状况良好的新生儿,发生黄疸后,却迟迟不退。这可能就是患了母乳性黄疸。那么,用母乳喂养新生儿怎么会发生黄疸呢?
从临床研究的情况看,导致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原因,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学者认为,母乳性黄疸的发生与初乳中含有较高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有关。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小儿体内后,可增加小儿胆道对胆红素的重吸收。这就会使其血中的胆红素含量越来越多,形成高胆红素血症,从而使小儿出现黄疸。
患母乳性黄疸小儿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大便为黄色,黄疸可持续1―2个月。家长应把母乳性黄疸与肝炎、新生儿溶血病相区别。母乳性黄疸具备下述特征:①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大便颜色正常。②肝、脾不大;③小儿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而由肝炎或新生儿溶血病所引起的小儿黄疸,不具有上述特点。患肝炎的小儿,除表现为黄疸外,还伴有厌食、呕吐、粪便颜色变浅、肝功能异常等表现。患新生儿溶血病的小儿,病情较重,除有黄疸表现外还有贫血、肝脾大的表现。溶血病严重的小儿,可出现胆红素脑病。由此可知,母乳性黄疸与肝炎、新生儿溶血病不难鉴别。那么,如何治疗母乳性黄疸呢?
临床经验证实,小儿患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需用药物治疗,只需改变喂养小儿的方式,黄疸即可消退。具体的做法是:可先减少小儿每次的喂奶量,增加喂奶的次数。改变喂奶的方式后,经一段时间的观察,如果小儿的黄疸仍不消退,可暂时改母乳喂养为人工喂养。待小儿的黄疸消退后,可继续实行母乳喂养。
由此可见,母乳性黄疸的预后一般都较好。虽然,提倡母乳喂养后,患母乳性黄疸的患儿有增多的趋势,但从总体上来说,其发病率并不高。这并不影响提倡母乳喂养。



1/2页12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