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84例临床分析

2009-12-01 journal.shouxi.net A +

母乳性黄疸84例临床分析首席医学网2008年07月07日18:53:54Monday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征稿内科临床新进展研讨班重症与血流动力学大会血液净化技术学习班医学类核心期刊征稿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第四届中国国际白血病急危重病护理交流会IOF亚洲骨质疏松班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医学影像学术交流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会议口腔正畸学术会议征稿广东研究生学术论坛

作者:王颖作者单位: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长春130051

加入收藏夹

【摘要】目的: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分析。方法:选择84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诊断标准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只能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进行鉴别,逐一排除后做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也可以进行试验性诊断。结果:对轻度母乳性黄疸患儿停母乳3d,胆红素降至原来水平的50%,占85.7%。中重度母乳性黄疸:对于胆红素在256.5~342.0μmol/L之间的中重度患儿,停止母乳喂养改配方乳并进行光疗,配合药物治疗,血胆红素降至原来安全范围。结论:母乳性黄疸其主要特点是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确临床分早发型与迟发型。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一般不主张放弃母乳喂养。

【关键词】母乳;黄疸;胆红素

近年来,由于国内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院新生儿科于200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70例黄疸患儿中有84例为母乳性黄疸,几乎占50%,现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等进行讨论。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4例患儿中男44例,女40例;早产儿12例,足月儿72例。足月儿平均体重3.6kg,早产儿平均体重2.1kg。患儿除黄疸外无其他症状及体征,均由母乳喂养。患儿就诊最短时间13d,最长44d;黄疸主要分部在面部及躯干,有半数达四肢;精神状态好;生长发育正常;无肝脾肿大。辅助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均正常,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TORCH(-),抗人球蛋白试验(-),肝胆B超正常,排除ABO及Rh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黄疸的可能。血胆红素>256.5μmol/L,足月儿>220.6μmol/L。

  1.2诊断标准: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①母乳喂养或以母乳为主,黄疸在生后2~14d内出现并持续不退;②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③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代谢疾病等所致黄疸;④停哺母乳后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上述病例均符合母乳性黄疸诊断标准。

  1.3治疗及转归

  1.3.1轻度母乳性黄疸:对于胆红素在220.6~256.5μmol/L之间的患儿,停止母乳喂养,停母乳3d后,胆红素降低50%的有72例,占85.7%。

  1.3.2中重度母乳性黄疸:对于胆红素在256.5~342.0μmol/L之间的中重度患儿,停止母乳喂养;改配方乳并进行光疗,可采用双面光疗,照6~12h后停2~4h再照,重复2~3次,直至黄疸消退。

  1.3.3药物疗法:母乳性黄疸的患儿可以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给予酶诱导剂治疗,如苯巴比妥,减少肠-肝循环;妈咪爱、肯特令等,84例患儿平均治疗,血胆红素均降至安全范围,预后好,无胆红素脑病发生。

母乳性黄疸其主要特点是母乳喂养后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明确,临床分早发型与迟发型。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比较,两者的黄疸出现时间及黄疸高峰时间均相似,但前者在出生后第3~4d胆红素的峰值可超过生理性的平均值,且黄疸消退时间延长。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出现稍晚,紧接着生理性黄疸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14d出现。不论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经停喂母乳或改配方乳48~72h,黄疸即可明显减轻,若再开始喂哺母乳,黄疸可重新出现,但不会达到原来的程度。

确诊母乳性黄疸目前尚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只能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母婴ABO及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病、败血症、窒息、头颅血肿、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及先天遗传代谢病等)进行鉴别,逐一排除后才能做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也可以进行试验性诊断,即对生后3d后的新生儿黄疸,监测其血清胆红素,若超过220.6~256.5μmol/L(12.9~15mg/L),可试停母乳,改喂配方乳3~5d,黄疸消退,胆红素降至原来水平的50%以上,可考虑为母乳性黄疸。  确诊后无需特殊治疗,对于足月儿一般不主张放弃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少量多次喂哺,可刺激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以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对血清胆红素在256.5~342.0μmol/L(15~20mg/L)的患儿建议停止母乳喂养改配方乳并进行光疗。早产儿因其血脑屏障不成熟,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故当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在172.0μmol/L(10mg/L)时,即应警惕,如发生母乳性黄疸应及早干预。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即使继续喂母乳,黄疸也可以消退,最近有人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胆红素浓度在256.5~427.5μmol/L(15~25mg/L)的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显示异常反应,若将胆红素浓度降至正常,则此改变很快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故对血清胆红素浓度较高的母乳性黄疸患儿,尤其是早产儿仍需注意观察,并给予合理治疗。本组病例的诊治经过表明,暂停母乳是有效而简便的治疗方法,对于胆红素浓度大于256.5μmol/L(15mg/L)的患儿仍应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光疗和药物治疗,以防脑损伤。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邮箱:职业: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