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和对策 >> 正文

2009-12-01 www.ynbaby.com A +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指出,要降低婴儿发病率和病死率,关键在于提高母乳喂养率。过去,母乳性黄疸在母乳喂养儿中并不多见,近些年随着新生儿疾病谱改变和诊断技术水平提高,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也大大上升。其原因有婴儿和母乳内外两方面。  一、婴儿内在因素 新生儿红细胞容量相对较大,肝肠循环活跃,胆红素生成量及经肠壁重吸收量较多,因此肝脏对胆红素的负荷过重而清除能力不足。  二、母乳外来因素 母乳中含有多量的孕二醇、脂肪酸,以及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下降,造成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母乳中孕二醇与未结合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母乳中过多的脂肪酸取代白蛋白结合位点上的未结合胆红素,均使胆红素升高而致黄疸。母乳中含有多量的β-GD,活性也高,但当新生儿开奶延迟、摄入量不足、肠蠕动减少时,β-GD可以分解结合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回吸收增加,显现黄疸,它可以紧接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下去,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2~4周达高峰,持续数周到数月。  母乳性黄疸除黄疸外,一般无其他症状。确定母乳性黄疸后要安慰母亲不必惊慌,仍要积极加强母乳喂养,使肠蠕动增加,肠壁再吸收减少,黄疸可望自行消退。必要时也可暂停或减少母乳2~3天,并给孩子蓝光照射等治疗,黄疸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不必因黄疸而放弃母乳喂养。适当减少乳母膳食中脂肪的比例,对防治母乳性黄疸有一定帮助。  

上一篇文章: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文章: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