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母乳性黄疸”
鉴于80年代后儿科临床上诊断“母乳性黄疸”(原称人乳黄疸)的越来越多,常常引起家长们关注,有关咨询也比较多。现在知道,母乳性黄疸可能是由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的回收增多而引起的黄疸。
母乳性黄疸大约占母乳喂养小儿的1%,它可与生理性黄疸同时出现,也可能紧接着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或者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再现。所以,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确实很难与生理性黄疸相鉴别。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常在生后2-3天出现,4-5天明显,7-10天后渐渐消退,2-3周将完全消退。而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类:早发型在生后3-4天出现,5-7天明显;晚发型则多在生后6-8天出现,2-3周最明显,两者均可在生后6-12周内消退。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一般无其他不适,小儿精神、吃奶、大小便与正常婴儿一般无异,不至于导致胆红素脑病神经损害,患儿预后良好。
母乳性黄疸婴儿停止母乳喂养3-5天后,黄疸即明显减轻,如3天并无明显降低者可排除母乳性黄疸。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可轻度上升。
诊断母乳性黄疸千万要完全排除感染(如乙肝病毒感染等)、溶血、肝炎综合征及胆道闭锁等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足月儿总胆红素>205.29μmol/L,早产儿总胆红素>256.59μmol/L都属于病理性黄胆。病理性黄疸也可以用新生儿或婴儿肝炎综合征来概括,严重的黄疸应该及时住院诊断和处理。
对于确诊的母乳性黄疸,轻者无需特殊处理,并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患儿体重增加正常,因此家长尽可放心,不必反复带孩子去医院新生儿科求治,一般无需停喂母乳。儿科医师对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意见要十分慎重,轻率的指导意见可以剥夺一位孩子应该享受的母乳喂养权利,那是非常遗憾的。
母乳性黄疽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疽)。
①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1)反而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喂奶最好在每日10次以上。
2)请注意监测胆红素浓度。
3)血清胆红素达到光疗指征时可光疗。
②晚发型母乳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257μmol/L(<15mg/dL)不需停母乳;>257μmol/L时暂停母乳3天,在停母乳期间,母亲需定时吸奶;>342μmol/L(>20mg/dL)时则加光疗,我们不主张(也不需要)加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附:新生儿黄疸和婴儿肝炎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