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肺吸虫病2例报告李松1,杨筠1,戴丽萍2(1.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放射科,2.病理科,云南大理671000)[中图分类号]R532.23;R81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3289(2003)12-1755-02
例1女,26岁,因反复头昏、头痛呈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剧半年,加重伴昏迷1周入院。CT检查:左顶颞叶灰质出现不规则等高密度“肿块”样病灶,周围见大片水肿现象,增强后扫描示病灶区见短条形,及斑点状强化;CT诊断为胶质细胞瘤可能。术后病理诊断:脑肺吸虫病。例2男,48岁,右侧肢体麻木一年,近来右脚活动不灵,近感无力,伴头痛,失语1个月。检查:神清合作,伸舌偏右,右侧肢体肌力减退,浅感觉减退,CT检查(图1):左侧额顶颞叶呈大片状低密度灶,增强后呈脑回样强化,诊断为左侧额、顶、颞叶脑梗塞,MR检查(图2~6):左额、顶叶,岛叶见大片状异常信号,左额叶见小片状异常信号,左侧脑室受压,中线右移,T1WI,呈长T2低信号,左额叶皮层区信号欠均匀,T2WI呈长T2高信号,呈混杂信号,注入Gd-DTPA后左额顶叶凸面及中线常见聚集成丛及散在斑点状,结节状强化病灶,诊断为炎性病灶并周围水肿。术后病理诊断:脑肺吸虫病。
[作者简介]李松(1963-),男,云南大理人,本科,主治医师。[收稿日期]2003-08-15
讨论脑肺吸虫病是肺吸虫的童虫,侵入脑内形成脓肿或肉芽肿所致。进入颅腔的虫体是由腹腔或胸腔内的虫体从纵隔上移,经颈动脉周围软组织上行,沿颈动脉管和破裂孔等骨孔进入脑内。脑内病变主要是由于虫体在脑内移行时引起脑组织的直接损害,虫体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引起组织反应及虫卵大量沉积的异物反应等因素所组成的,根据病变的发展过程,病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组织破坏期,肉芽肿或囊肿期和纤维瘢痕期;影像诊断上(主要是CT检查)依据病理分为三型,即脑炎型,囊肿型和瘢痕型(萎缩型)。亦有人认为脓肿型与囊肿型不但CT表现有明显区别,且有不同病理过程而区分开,此两例病例根据影像表现应属于肉芽肿型,囊肿型在CT或MR平扫时形成结节或肿块样改变,但增强后在病灶区形成结节状及环行强化影像,且在“肿块”区聚集成丛,呈碎裂“爆米花”样改变,并形成大片脑水肿征像,两例中一例术前误诊为胶质细胞瘤,另一例术前未作出定性诊断,并且均未考虑到脑肺吸虫的改变;这除了与本地区脑肺吸虫发病率较低外;主要和该病在影像改变上的复杂多样性有关;查阅现有的国内资料,除依据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皮下组织活检而作出脑肺吸虫病诊断外,多数手术病例术前出现误诊,说明该病的影像改变缺乏特征性,且易与其他脑部疾病,如脑肿瘤、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等影像表现有诸多交叉重迭征象,给诊断带来困难,根据此二例影像表现,对于肺吸虫肉芽期的病例,其结节肿块性加不定形性,且增强后在病变区出现散在点状及“爆米花”样增强的改变,有一定的特点,可提示有脑肺吸虫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