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脑膜炎

记妇幼保健医生杨正娥:"守护大山深处的'天使'"

2009-12-01 news.163.com A +

新华网贵阳11月20日电(记者李惊亚)“这些80后,当年老人们给他们取名‘牛崽’、‘狗崽’,图贱名好养活,到现在自己有孩子了,再取这名儿他们可不答应。”说这番话的人叫杨正娥,46岁,布依族,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县甲戎乡卫生院的妇幼保健医生。看着自己接种过的孩子像小树苗一样“噌噌”地长大,而她在卫生院也20多个年头了。1987年,杨正娥年仅两岁的儿子突发支气管炎,那时乡卫生院只有三名男医生,急缺一名做妇幼保健的女医生,结果儿子的病看完了,她“灵机一动”,决定留下。随后,她被送往惠水县卫校,参加了一年的“赤脚医生速成班”,并取得了乡村医生资格证等证书。“在卫生院里,看到小孩子吃一颗药、打一针,第二天活蹦乱跳的,我心里就特别高兴。”杨正娥说得“理直气壮”,知情人听来却实在不是“理由”。甲戎乡是典型的西部贫困乡镇--在这里有句顺口溜,“养牛耕田,养猪过年,养鸡做零花钱”,3000余户人家,人均年收入仅2398元。下辖的9个自然村,“山一家、水一家”散布在方圆98平方公里范围内,去最远的村走山路、趟河要4、5个小时。虽然丈夫是伤残军人,靠领民政的补助生活,但杨正娥选择了坚守,38元的月工资领了整整19年,行医中虽然还有点提成,但数量也不多。在这个乡村,由于贫穷,麻疹、乙脑、脑膜炎等恶性传染病一度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尤其是麻疹。据惠水县卫生部门统计,在2004年之前,麻疹的发病率占惠水县所有传染病发病率的一半以上,由于并发症而导致儿童中耳炎、结膜炎、双目失明、小儿肺炎甚至最终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九个村跑下来得半个月,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上世纪90年代,按照国家每季度的接种计划,杨正娥要先去县疾控中心领疫苗,然后,体重仅40多公斤的她要背着30多斤的冷藏包和药箱,翻山越岭为适龄孩子接种。2007年5月,杨正娥和同事骑摩托车去水源村为孩子进行接种疫苗。由于山路崎岖,摩托车突然失去平衡,她连人带车摔倒在路边,几十斤重的冷藏包、药箱等一齐压在杨正娥身上,她当即昏了过去。送到医院,杨正娥被确诊为脑震荡,直到现在,她的左脸颊上依然留着一道疤痕,而视力和记忆力也从此受到不小的影响。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年来,杨正娥所负责的村乙肝疫苗的首针和卡介苗的及时接种率均达到96%以上。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麻疹普种项目的开展,甲戎乡儿童的麻疹病发病率已降至零;乙脑、流脑又纳入到一类疫苗的范畴,适龄儿童可免费接种,乙型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在当地基本绝迹。“现在孩子们接种疫苗有村卫生员了,我们也可以通过电话和家长预约接种,比起以前不知道轻松了多少。”2006年,时隔17年后,甲戎乡卫生院终于从惠水县卫校招进了一名妇幼专干,结束了杨正娥的“单身岁月”。而随着新农合实施,卫生院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好,2008年,杨正娥的工资提高到100元,加上奖金,她现在每月能拿到1000多元。

杨正娥说,甲戎乡的2700多个孩子都是她的“天使”,她要守护他们,直到自己老得走不动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点击图片进入官方网站新华网)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