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与慢性支气管炎关系的临床研究

2009-12-01 www.studa.net A +

  (1)2001年全年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共收治脑梗塞患者300例,经过认真、严格的筛选,最后获得研究组病例23例,占7.67%;对照组病例9例,占3.00%,两组对照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t=2.548,P<0.05),说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比较容易患脑梗塞。(2)两组患者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测定,见表1、表2。研究组共做23例,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升高者14例,占60.87%,其中有核左移者13例,占56.52%;对照组共做9例,数值异常升高者3例(均有核左移)占33.33%,两组对照在核左移上差异无显著性(t=1.1796,P>0.05)。(3)研究组患者年龄48~89岁,平均75.48;对照组46~80岁,平均68.6岁。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t=1.720,P>0.05)。(4)研究组明确长期吸烟者11例,占总数11/23(47.83%);对照组明确长期吸烟者5例,占总数5/9(55.56%),两组对照P>0.05。研究组明确长期饮酒者6例,占总数6/23(26.09%);对照组明确长期饮酒者1例,占总数1/9(11.11%),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t=0.9216,P>0.05)。(5)研究组23例心电图,见表3、表4,共有11例有ST-T改变(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不计在内),占47.82%;对照组9例心电图有5例ST-T改变,占55.56%,两组对照P>0.05,差异无显著性。

  表1研究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测定项目(略)

  表2对照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测定项目组(略)

  表3对照组9例心电图(略)  表4研究组23例心电图心率(略)

  长期以来慢性支气管炎与脑梗塞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不少医学工作者的警觉和兴趣[1,2],祖国医学早就把活血化瘀作为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的措施之一[3]。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文章把慢性支气管炎作为脑梗塞的有关危险因素来报道。这可能与脑梗塞的影响因素多,关系错综复杂,单一因素的研究比较困难有关。在长期的工作中确实发现有一小部分脑梗塞患者没有明显的病因[4],他们没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也没有心房颤动和高粘血症等。这就为研究慢性支气管炎与脑梗塞提供了实验基础。本文通过对我院神经内科在2001年所收治的全部脑梗塞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得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发病人数上有差异,证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患脑梗塞。

必须指出,严格剔除高血压患者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筛选病例时,不论治疗组还是对照组,患者必须没有高血压史;入院时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24h动态血压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均在正常范围内,以排除早期高血压性心脏病者;在心电图中也未见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有关的左室肥厚(左室高电压)等表现。有报道指出,脑梗塞与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关系密切[5,6],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劳损、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本文研究组23例心电图共有11例表现异常(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不计在内)(47.83%),对照组9例心电图共有5例表现异常(55.56%),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年龄是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见于老年人,本文研究组平均年龄75.48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8.6岁,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

有报道指出,目前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绝经后妇女脑梗塞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与同年龄段的男性基本一致[7],基于此,本研究两组患者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不需对照。长期嗜烟酒是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本文研究组嗜烟者占47.83%,对照组嗜烟者占55.56%,两组对照没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组嗜酒者占26.09%,对照组嗜酒者占11.11%,两组对照差异也没有显著性。由于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粘度等均在正常范围内,故无需对照。

慢性支气管炎之所以容易引起脑梗塞可能的原因有:(1)患者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使内皮细胞受损,功能异常。有报道称慢支患者血浆内皮素(ET-1)、TXB2水平升高[8],这可以是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基础。(2)患者长期缺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变形能力下降,血粘度增加,血流缓慢[9~11]。红细胞增多可加剧红细胞同血小板碰撞,使血小板向血管壁的输送速度与频率增强,在高切变应力下释放ADP引起血小板聚集[1]导致血栓形成。但是本文研究组慢支患者入院时血液流变学检测大多正常,可能是脑梗塞后体内调节机制启动加之门急诊给予一定的补液所致。(3)炎症可能是卒中的诱发因素[12],长期慢性反复感染,血白细胞增多引起机械阻塞或细胞毒性因子以及细菌本身均可损伤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流受阻并与血小板一起参与血栓形成。反复感染后血中IgG、IgA等免疫球蛋白增加,使红细胞表面电荷被遮盖,红细胞聚集性增强[1]。本文研究组入院时摄X线胸片者22例,8例有肺部炎症(36.36%);痰、咽细菌培养16例,10例培养出异常致病菌(62.50%);白细胞总数在卒中早期异常升高已有报道[13],但是是否有核左移尚无说明。本文研究组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测定23例,核左移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13例(56.52%)。对照组测定9例,核左移者3例(33.33%),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说明两组中部分患者在发生脑梗塞早期确实均有感染的因素存在。(4)患者常常并发肺心病,心功能不全,以致长期卧床,血流缓慢。急性加重期心衰更加明显,血流更慢且多汗、呼吸急促、进食少,而治疗上却常用利尿剂、限制补液,使血液浓缩,粘度进一步增高,脑组织灌注更下降。

综上所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确实存在着发生脑梗塞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实验也确实证明其较正常人更易患脑梗塞。而二者均为当前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急症危重病,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现时的医疗工作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建议无论在长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还是在抢救急危重症慢支患者时均要警惕和预防脑梗塞。

1毛昌芳.慢性肺心病合并脑梗塞临床分析.辽宁医学杂志,2000,14(2):97.

2张韶英.肺性脑病时并发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河南医药信息,2001,9(1):11.

3曲勇,赵健雄.活血化瘀药干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4):341.

4郭晓兵,赵华.青壮年脑梗塞的病因探讨.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11(1):31.

5李燕.冠心病与脑梗塞并存102例分析.云南医药,1997,18(3):174.

6陈光熔.脑梗塞危险因素的观察.黑龙江医学,1998,(3):30.

7ThorvaldsenP,KuulasmaaK,RajakangasAM,etal.StroketrendsintheWHOMonicaProject.Stroke,1997,28(3):500-506.

8汪伟民,邓松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ET-1TXB2和6-K-PGF1α的临床意义.安徽医学,1998,19(2):11.

9王跃平,程春兰.慢性支气管炎与肺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观察.山西医药杂志,1995,24(1):43.

10周优昌,江劲.慢性支气管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浙江预防医学,1996,(3):40.

11叶晓春.慢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浙江实用医学,1998,3(4):31.

12如冰.炎症可能是卒中的诱发因素.中国医学论坛报,2001,7.

  13王红清.急性脑梗塞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的临床分析.山西临床医药杂志,1998,7(5):298.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