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疟疾

疟疾流行与防治概况

2009-12-01 www.gzcdc.org.cn A +


疟疾流行与防治概况发表时间:2006-12-22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分布广泛,全世界约二分之一人口受威胁,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是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现在,全球仍有1.2亿疟疾患者,带虫者约近3亿;非洲每年还有百万儿童死于疟疾。我国建国初期称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疫情被控制或明显下降。

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malariaparasite)。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三日疟原虫(P.malariae)、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和卵形疟原虫(P.Ovale)。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四种疟原虫在世界的分布地区各有不同,间日疟原虫主要在温带地区,但也散在分布于寒带和热带地区。恶性疟原虫主要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三日疟原虫主要分布在热带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为局部流行。卵形疟原虫分布范围最小,主要在热带非洲西海岸地区。

传播媒介:人体疟原虫都需要人和雌性按蚊做宿主,并经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我国能起传播作用的有8种,其中分布广泛的是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疟原虫配子体的数量和活性,外界的温度、湿度,以及人体的免疫反应对配子体的作用等。此外,蚊媒的易感性也有密切关系,如我国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比恶性疟原虫高。

疟原虫致病阶段是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可引起周期性寒热发作,称疟疾发作。若干次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及脾肿大;有时严重者还可引起凶险型疟疾,主要表现脑型疟疾、超高热型等严重合并症,常见于恶性疟。从疟疾全过程来看,都经经过一段潜伏期(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作期间),继之为疟疾发作期。一般间日疟潜伏期短者11~25天,长者6~12个月,个别可长达625天;恶性疟潜伏期为7~27天,三日疟为18~35天。若未彻底治疗又可出现再燃,间日疟原虫可出现疟疾复发。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阶段。如混合感染二种或三种疟原虫,则发作的时间间隔则无规则。此外,儿童和进入疟区的初患病例,发作多不典型。未经治疗的一个无免疫力的初发病人,可连续发作数次或十余次。若无重复感染,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人体对疟原虫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原虫被消灭,发作自行停止。
凶险型疟疾 常发生在恶性疟高度地方性流行区的儿童、少年以及疟区无免疫力的人群(包括成人),由于误诊、延迟治疗或治疗不当而致。所谓凶险型恶性疟疾是指血液中查见疟原虫又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性而表现典型临床症状者,如脑型疟、肾功能衰竭、重症贫血、水电解质失衡、黄疸、高热等,广州市近年也发现从国外感染的病人。

疟疾治疗。抗疟药种类很多,按其作用的不同,主要有:
1)杀灭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及休眠子,如伯喹,起抗复发作用,也称根治药,同时也可用于杀灭配子体,切断传播。乙胺嘧啶对恶性疟原虫红外期有一定作用。
2)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如氯喹,奎宁、咯萘啶、喹派,青蒿青及蒿甲醚等,用以控制临床发作。

(寄生虫地方病预防控制科)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