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36-02粘连性肠梗阻是因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较为常见,居肠梗阻病因中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1病因和病理腹腔粘连和粘连带形成可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肠粘连可以是发育异常或胎粪性腹膜炎所致,较少见;后天性粘连是腹腔内手术、炎症、创伤、出血、异物、肿瘤等所致,可以为广泛粘连,也可以呈索带状。临床上以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为最多。根据病理变化和发病方式,可将粘连性肠梗阻分为两类:1.1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根据其病理变化,肠粘连有平面状、条索状、点状、薄膜状及蜘蛛网状等几种。粘连存在并不一定都引起肠梗阻,只有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才导致梗阻发生。①肠管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粘连成团,既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又因肠管折叠扭曲使肠腔变窄,使肠内容通过不畅。暴饮暴食,粘连近端肠内容物骤增,且肠重量增加而下垂,使原粘着点角度变小或曲折度增加,使肠内容物不能通过。②肠管的一部分与肠壁粘连固定,肠袢自身折叠成角。③肠袢的某段异位向远处粘连如空肠坠入盆腔发生粘连,由于距离远使肠袢牵拉形成锐角。以上三种情况引起的梗阻可以是不完全性的,也可以是完全性的。如有肠道炎症、过敏而使粘膜充血、水肿,可加重梗阻程度或诱发梗阻。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肠管无血运障碍。1.2绞窄性粘连性肠梗阻这类肠梗阻的共同特点是肠梗阻同时伴有肠系膜血管受压。肠管或系膜与腹壁之间形成粘连索带压迫肠管而造成梗阻。①粘连带两点固定形成环孔,肠袢从环孔通过形成内疝;②肠管一处与腹壁粘着固定,肠袢以此为支点而发生扭转。以上两种肠粘连面积不大,但梗阻严重都有肠管血运障碍,预后严重,应紧急手术处理。关于腹腔内发生粘连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体质反应有关,也可能与肠管缺血、浆膜面损伤粗糙有关。2诊断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相同。因此有肠梗阻存在,同时有下列情况者提示为粘连性肠梗阻:①既往有慢性肠梗阻症状或多次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②有腹腔内炎症病史如急性阑尾炎、盆腔炎或腹部外伤史;③有腹部手术史或腹部有手术切口疤痕;④有结核性腹膜炎征象或结核性腹膜炎病史。有以上情况应考虑为粘连性肠梗阻,但没有上述情况并不能排除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更进一步的诊断是确定单纯性或绞窄性梗阻。⑤如平卧位腹平片可见一孤立或突出的胀气肠袢呈“咖啡豆”状,若随着体位或时间的变动,胀气肠袢的位置和形状发生改变,而“咖啡豆”尖端地位固定不变,绞窄性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即可肯定。粘连性肠梗阻可发生在手术后的任何时期,远期发生的多在手术后2年左右,近期发生的多在术后5~7天。腹部手术如已顺利恢复肛门排便、排气,后又出现腹部绞痛,停止肛门排便、排气等症状,结合X线腹平片的发现小肠充气阴影及阶梯状液平面,即可诊断早期粘连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还应与假性肠梗阻相鉴别,后者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数小时,无明显肠鸣音亢进或气过水声,X线腹平片无小肠充气阴影及阶梯状液平面。3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重要的是区别单纯性还是绞窄性,是不完全性还是完全性。因为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地,术后必然还要表成新的粘连,所以对单纯性肠梗阻、不完全性梗阻,特别是广泛性粘连者,一般选用非手术治疗。又如手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新形成的纤维素性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一般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如经非手术治疗不见好转甚于病情加重,或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手术须及早进行,以免发生肠坏死。对反复频繁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也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应按粘连的具体情况而定。粘连带和小片粘连可施行简单的切断和分离。广泛粘连不易分离,且容易损伤肠壁浆膜和引起渗血或肠瘘,并再度引起粘连,所以对那些并未引起梗阻的部分,不应分离;如因广泛粘连而屡次引起肠梗阻,可采用小肠折叠排列,将小肠顺序折叠排列,缝合固定于此位置,以避免梗阻再发生。如一组肠袢紧密粘连成团引起梗阻,又不能分离,可将此段肠袢切除做一期肠吻合;倘若无法切除,则做梗阻部分近、远端肠侧侧吻合的短路手术,或在梗阻部位以上切断肠管,远断端闭合,近断端与梗阻以下的肠管做端侧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