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皮肤念珠菌病72例临床分析(pdf)
小儿皮肤念珠菌病是小儿皮肤科常见的
1.1护理不当和(或)使用不透气尿布27例,因呼吸道或肠道等疾病使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激素)13例,肥胖11例,卫生不良7例,不详14例;就诊真菌药的激素类软膏外擦,有些口服甚至注射抗生素治疗。
1.2临床表现皮损类型及病变部位:扁平苔藓样皮肤念珠菌病37例,夏季好发,主要累及颈前后、肩、躯干、外阴等部位,皮损为扁平丘疹,比痱子略大,部分皮损融合成片,并有领圈样脱屑;尿布皮损21例,冬季发病率最高,皮损主要累及外阴、肛周及大腿内侧,少
1.3实验室检查全部患儿从皮损处刮取皮屑直接镜检,发现大量假菌丝及芽孢。
1.4治疗方法小儿皮肤念珠菌病原则为去除促发因素、保持皮肤清洁干燥[1]。凡已误诊误治的患儿,应立即停用不含抗真菌药的激素类软膏及抗生素的使用。所有患儿外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商品名:兰美抒)外涂患处,每日2次,共2周。笔者观察到兰美抒治疗小儿皮肤念珠菌病疗效较好,无明显副作用,耐受性较好。
小儿皮肤念珠菌病发病年龄以新生儿、婴幼儿为主。本组所观察的病例年龄为12天~3岁,其中1岁以内婴儿57例(79.17%)略低于文献报道[2]。对其诱因分析,本组中护理不当和(或)使用不透气尿布27例(37.5%),仍是主要致病因素。但抗生素及激素的滥用可能成为小儿皮肤念珠菌病的不可忽视的诱因,有13例(18.06%)发病前因呼吸道或肠道等疾病使用抗生素和(或)激素。因此,小儿普通感染性疾病应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皮肤念珠菌病分为5型:擦烂性念珠菌病、甲沟炎及甲真菌、尿布皮损、扁平苔藓样皮肤念珠菌病和念珠菌性肉芽肿[3]。观察本组小儿皮肤念珠菌病,发病部位主要是颈部、尿布区及摩擦部位63例(87.5%),皮损类型主要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皮肤念珠菌病37例(51.39%)与最近报道接近[4];其中19例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发病前后使用抗生素、激素可能使其皮疹泛发。本组就诊前39例经过1~3次治疗,其中有30例(30/39,76.92%)分别误诊为湿疹、皮炎、痱子及毛囊炎等,局部曾外用不含抗真菌的激素类软膏涂擦,有些口服甚至注射抗生素,造成皮疹的扩散,病情加重,给患儿带来痛苦,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83.
2刘启文,李建红.儿童皮肤念珠菌病81例临床分析.皮肤病与性病杂志,2004,26(2):7-8.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2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397-400.
4姚志荣,凌波,姜媛芳.儿童皮肤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2):108-109.
作者单位:421002湖南衡阳,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皮肤科
(编辑: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