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9-05-04(中国商业电讯)--近期,北京北亚骨科医院周友华主任医师领衔的“强直性脊柱炎(AS)早期诊断研究”课题组,发布了通过附骊病X线征象分析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水平的新成果,其论著已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发表。
该研究通过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资料,结合其临床资料统计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外周关节病的发病率,回顾性研究AS患者的首发症状,以有效提高AS早期诊断的准确率,降低AS的误诊率和残疾率。
课题组从近期在北京北亚骨科医院就诊的1135名强直性脊柱炎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其中男169例,女31例;发病年龄最小6岁,最大57岁,平均20.7岁。研究结果显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外周关节病变的发病率达89%,其中以外周关节病变为首发症状者占35.1%。按髋、膝、踝、肩、肘、腕、耻骨联合分别统计,各部位的附骊病发病率依次为77%、43.5%、20.5%、18.5%、7%、8%和36%,其中以髋关节的发病率最高,主要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关节面破坏;髋关节周围附着点的炎症,如骨盆髂嵴、坐骨结节、髋臼缘、股骨大、小转子等,以坐骨结节的发病率最高,达36%。其他较少见的如肋椎关节、胸肋关节、胸骨及肋软骨钙化等。这一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具有样本量大、研究范围全、结果精准性高、结论有明显突破的特点。这一成果在“北亚论坛”全国骨科医师高级研修班上多次进行专题介绍,深受参会基层医院骨科医生欢迎。
图为周友华主任在“北亚论坛”介绍附骊病与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研究成果
据周友华主任介绍,附骊病首先是由Ball于1971年在显微镜下发现的,是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症。其病理变化为滑膜、关节囊以及肌腱、韧带等骨附着点出现炎症,从而造成骨质破坏、修复、再破坏、再修复,如此反复沿肌腱、韧带、滑膜方向形成骨刺,导致关节强直、活动功能障碍。虽然强直性脊柱炎早期病变在骶髂关节,但是据该研究成果显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因外周关节症状首先就诊,其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往往是通过回顾性的分析作出的。强直性脊柱炎是世界性疑难疾病,我国人群患病率约3‰,在一二级基层医院早期多被误诊为风湿、类风湿及滑膜炎等,并给予糖皮质激素等的错误治疗,从而严重延误治疗时机,常常导致合并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后果。图为周友华主任(左四)在《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医药类一等奖颁奖仪式上领奖
据悉,周友华主任是经国家中医管理局注册的全国著名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关节病、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病等疑难骨病的保守治疗专家,北京北亚骨科医院骨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近20年来,他潜心研究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骨坏死、骨关节病的中西医结合整体医学治疗,已治愈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等疑难骨病患者1万多例,并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还荣获国家科技部“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奖”医药类一等奖等多项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