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症的治疗及手术时机选择推荐到首页 □ 《浙江临床医学》2007年第11期1/3页123作者单位:324000浙江省衢州市中医院
【关键词】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增生性病变的一种或增生过程中的一个临床阶段。因其病理组织改变表现为囊肿、导管上皮增生、腺管型腺病、大汗腺样化生、乳头状瘤病等,概括为导管扩张成囊和导管上皮增生两种具有主要临床体征的病理学改变,尤其与乳腺癌有一定相关性,故手术时机选择比较重要。现对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囊性增生症62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均为已婚已育女性,年龄29~56岁(平均42.8岁);左侧36例,右侧26例,其中双侧9例。发现乳腺肿块或伴疼痛而就诊,作手术活检证实。手术方式有单纯包块切除或区段切除。
1.2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主诉主要以周期性乳房胀痛、刺痛,与月经周期有关,一般在月经来潮前1周,甚至半个月即开始双乳胀痛,情绪变化、工作劳累时加重,经口服药物治疗后疼痛减轻或消失,停药后又复发或加重。周期反复,病程长。体检:双侧乳房外观无异常,双侧或单侧可触及块状、结节状颗粒状肿块;肿块可分布任何象限,但以外上象限多发,质地韧或偏硬,表面光滑或结节状,颗粒状,大小不一,边界不清,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活动。包块触诊时有压痛,可伴有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不肿大。
1.3辅助检查近红外线透照部分可见不透光肿块影,血管增粗和紊乱。乳房钼钯x线摄片可见模糊的密度增高影,呈棉絮或毛玻璃状,数量大小不一,内含透亮的圆形囊肿影,部分可见不规则小梁,少数可见孤立的圆形钙化影,斜位片可见血管增粗,部分可见淋巴结影。彩色b超对乳腺囊性增生有独到价值,可清楚显示无回声的囊肿影像以及大小、数量,对诊断有实际意义。
1.4治疗(1)中成药治疗:对症状不明显,触诊无明显腺体增厚或肿块形成的乳腺囊性增生,选用乳癖消、逍遥丸、小金丸、乳核内消颗粒等治疗(本组49例),多数病人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停药后有反复。(2)西药治疗:对症状较重,触诊包块明显伴压痛的乳腺囊性增生采用抗雌激素类药物,如三苯氧胺、黄体酮等(本组13例),对促使乳腺肿块缩小、变软、减轻疼痛有明显的疗效。三苯氧胺疗程不宜太长,一般不超过3个月,月经来潮时应停药,同时辅以维生素e口服,对调节性激素和改善植物神经功能有益。待症状明显改善后再辅以中药或中成药治疗以巩固疗效。(3)手术治疗:本组病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3个月至2年。从二个方面考虑给予手术活检:(1)症状反复,乳腺腺体增厚明显,呈结节状,质地偏硬,手术活检前难以确诊。(2)钼钯、b超提示囊性增生肿块和低回声区包块。手术治疗本组均采用包块切除和区段切除。
2结果 手术标本作病理检查,均报告乳腺囊性增生,未见有癌变病例。全组病例均作长期随访,最长7年,未发现异常。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