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伤寒杆菌就是随他们的粪便排出来的。含有伤寒杆菌的粪便排到周围环境后,可以污染水源、食物、生活用品等。所以,伤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为水媒传播、食物传播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人吃进伤寒杆菌后,有的会发病,有的可能不发病。这要看吃进去的伤寒杆菌的数量多少,毒力怎么样,人的体质及抵抗力如何而定。发病者也需要经过1~2周的潜伏期(短的只有3天,长的可达42天)才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本病夏秋季多见。
伤寒病起病多缓慢,体温渐升,于第一周末达39~41℃,并有头痛、畏寒、食欲差、腹胀、便秘等症状。第二周起,高热持续不退,维持2周左右,病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听力减退,重者有说胡话、摸空等无意识举动或昏睡。患者体温虽高,但脉搏的增快与体温不成比例,称为相对缓脉。约2/3病人有脾肿大,1/3有肝肿大。1/3患者于疾病的第7~10天可出现玫瑰色皮疹,多分布在胸腹部,3~4毫米大小,稍高出皮肤,压之退色。病程第四周体温开始下降,经一周左右降至正常,与此同时,全身症状也明显好转。未经治疗的病人整个病程约一个月。
目前,由于进行了预防接种,对病人对及早诊断并及时用上抗菌药物,加上病人的抵抗力的因素,有很多病人的临床表现已不像上述那样典型了。因此,如果遇到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发热,应到医院检查血和粪便。可以确定诊断。
治疗时应让病人臣床休息,注意保暖,维持皮肤和口腔的清洁。到发病第3~4周时,要注意不要给病人吃不易消化、多渣饮食,不能让病人暴饮暴食,以免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
氯霉素是治疗本病较有效的药物,是治疗时的首选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病人的白细胞总数有无下降。发现病人有白细胞数下降的情况应立即停药,可以换用别的药物,如氨苄青霉素,此药适用于白细胞数低于3000个/立方毫米,此外,尚可用复方新诺明、甲砜霉素等。
对本病的预防应将病人隔离治疗,将带菌者管理好。搞好水源与饮食的卫生,消灭苍蝇,管好粪便。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可进行三联菌苗(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的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