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健康促进>急性传染病防治>正文伤寒与副伤寒预防知识问答一、什么是伤寒、副伤寒?主要症状是什么?
伤寒、副伤寒是一种由伤寒、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症状是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可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副伤寒的病程较短,症状较轻。二、引起伤寒的病原体是什么?
引起伤寒的病原体是伤寒杆菌,这种细菌属于沙门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短杆状,菌体周围满布鞭毛,能活动,没有芽胞,也无荚膜。三、伤寒杆菌易被杀灭吗?
伤寒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能力很强,在地面水中可存活2—3周,井水中可存活1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冻环境中可生存数月不死,对光、热、干燥物一般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不大,干燥和直射阳光下很快死亡,加热60℃10余分钟死亡,煮沸100℃立即死亡,一般化学消毒剂都可杀灭。因此像我们经常使用的来苏儿、漂白粉、洗消净都可使用。家里使用的餐具也可以用最简便的煮沸的办法进行消毒。四、什么年龄的人容易感染伤寒?
各年龄组的人群都可发病,但高发年龄段为20—40岁。五、什么季节易发生伤寒病?
大多数病人发生在夏季和秋季(6至10月),但在其他月份也可发病甚至流行,冬季有时有散发病例,有的将其称之为越冬伤寒。我区因饮食特点——喜欢生吃半生吃海产品,所以冬春季,特别是春节前后为高发季节。
夏秋季发病多的原因认为与苍蝇的机械携带传播有关系。近年来发现夏秋季节,水被污染之后,造成传播的占很大的比重。六、伤寒是怎样传染的?
伤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手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受到污染后可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经食物传播在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的过程中都存在被病原体污染的危险。食品中的病原体可来自存放容器、进餐用具、手的接触、施用粪肥及被昆虫污染等。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衣物、文具、门把手,数钱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七、患了伤寒会出现哪些症状?
伤寒的症状一般是:持续发热一周以上,畏寒、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表情淡漠、头痛、咽痛、腹胀、皮肤出现玫瑰疹、脾肿大、相对缓脉等。副伤寒的症状一般是: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和轻度腹泻。体温逐渐上升,可高达39或40度以上,发烧持续2O余天。八、患伤寒病为什么会发生肠出血、肠穿孔?
这与伤寒的发病原理有关。伤寒杆菌随饮食进入人的消化道,胃酸可杀灭此菌,因而健康人体受少量细菌侵入时可不致病。入侵细菌数量较多时,没有被胃酸杀死的细菌就进入小肠,穿过小肠下部的肠粘膜而侵入集合淋巴结及孤立淋巴滤泡,经淋巴管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及其他淋巴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此时病人并无症状。
随着伤寒杆菌在淋巴组织内不断繁殖与死亡,释放出毒力很强的内毒素,使肠道淋巴组织肿胀,大量的伤寒杆菌随胆汁再度进入小肠,除一部分随粪便排出外,另一部分细菌又可穿过肠粘膜再侵入肠道淋巴组织,使原来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发生强烈的过敏反应,使病变加重,进而形成肠壁表层坏死、脱落和溃疡,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九、怎样预防伤寒病?
对伤寒的预防应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发现病人要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均应住院隔离治疗,必要时也可集中隔离,隔离期至临床症状消失为止,连续便培养两项阴性方可出院。
对带菌者要严格登记,认真处理。对集体食堂炊事人员、饮食食品行业,自来水公司及儿童机构等工作人员均应定期检查。如发现带菌者,应调离工作,并给予彻底治疗。
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25天的医学观察,对有发热的可疑者进行隔离观察,以待确诊。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和降低伤寒发病率的关键性措施。因此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管好水源,清除垃圾,搞好粪便处理,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生吃或半生吃牡蛎、毛蚶等海产品。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3、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4、凡是有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