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典型的声像图特征,结合病理改变及鉴别诊断特点,总结为以下4种类型:(1)肾盂肾盏扩张型(积水型)10例。肾包膜不规则,肾盂肾盏扩张,其内为无回声区,如同肾积水,但积水型肾结核内壁粗糙不整,边缘回声增强,多可见输尿管受累:输尿管增粗,走行僵硬,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粗糙,回声增强(图1)。(2)肾内无回声型(结核脓肿型)18例。肾包膜不规则,肾实质及肾窦区一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内有云雾状光点回声,囊壁厚薄不均,甚至呈锯齿状,囊内壁有不均匀的斑片状强回声(图2)。(3)肾内混合回声型(干酪空洞型)37例。肾包膜不规则,肾实质内回声杂乱,可见多个无回声区及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回声,部分其后方伴声影(图3)。(4)强回声型(纤维钙化型)13例。肾包膜不规则,皮质区见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与斑片状强回声,其后伴明显声影(图4)。
本组78例肾结核,超声诊断相符61例,其中6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11例因并发膀胱病变,经活检提示膀胱结核,抗结核治疗治愈,2例尿中找到抗酸杆菌,抗结核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17例误诊病例中误诊为单纯肾积水5例,肾积水伴感染、结石各2倒,肾积水伴囊肿3例,输尿管上段狭窄1例,肾肿瘤2例,肾炎症性改变1例,重复肾l例。
肾结核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均发病于青壮年,该病进展隐蔽,发现时,肾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影像学检查目前仍是主要的诊断手段。由于肾结核的声像图表现是随肾结核的病理学演变过程的不同而呈现复杂多变性.因此了解肾结核的病理学改变,是对肾结核声像图准确分型的基础[5]。早期肾结核肾脏无明显破坏,声像图可无改变。随着病情的发展,结核结节彼此融合,中心发生坏死,形成肾脓肿,声像图上表现为“囊肿”样改变。此脓肿多不能自行愈合并逐渐扩大,同时,部分结核病变发生纤维化及钙化,因而形成混合回声型改变。当病变累及肾盂肾盏输尿管时,可引起相应部位狭窄和梗阻,最后导致肾积水。晚期,整个病变范围有大量钙盐沉积,声像图上表现为强回声型,是严重肾结核的标志。绝大部分中晚期肾结核可根据其不同的病理发展阶段作出正确的声像图分型诊断。但实际上几种病理变化常混合存在于同一肾脏,声像图变化极多,因此,在超声探测中,假如声像图诊断不能明确,要考虑肾结核。同时,由于声图像的多样性及不典型性,轻易出现诊断困难或导致误诊。本组超声检查不符合者17例。其误诊原因分析及鉴别如下:(1)早期经验不足,缺乏对肾结核声像图的熟悉;(2)混合型肾结核可出现肾外形增大及团块样回声,易误诊为肾肿瘤。肾肿瘤多有球体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鉴别有较大帮助,表现为肿块内血流丰富。而肾结核病变形态多不规则,后方回声轻度增强,内多不易探及血流。(3)肾结核钙化时,钙化的强回声团可有结石似的声影,而误诊为肾结石。但肾结核钙化灶多位于肾皮质,且强回声密度多不均匀,部分钙化灶呈斑片状,分布不规则。而肾结石则位于肾盂肾盏内。(4)积水型肾结核,当肾盂肾盏壁破坏不明显时,易误诊为肾积水。区别为肾结核时肾盂与肾盏壁增厚粗糙,回声增强。其内部有云雾样点状回声,肾内局部可见不规则的斑点状强回声伴弱声影。病变常可累及输尿管,引起管壁增厚粗糙,回声增强,管腔狭窄及狭窄段以上输尿管扩张。而肾积水常无上述病变。(5)脓疡型肾结核有时可误诊为肾囊肿,本组有3例。肾囊肿无回声区常呈圆形,边界清楚,壁薄光滑,其后壁回声增强。脓疡型肾结核为结核性空洞的结果,无回声区形态多不规则,囊壁增厚毛糙,囊内有云雾状光点回声。合并钙化时,囊内壁有不均匀的斑片状强回声。
参考文献1程瑞萍,王怀禄,赵夏夏,等。肾结核B型超声诊断。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5,10(2):83~84。2王正滨,袁梅,范玉英,等。肾结核超声显像与分型的进一步探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7,8(4):220~222。3PrekurmarA,LattimerK。CTandsonographyofadvancedurinarytracttuberculosis。AmJRoentgenol,1987,148:65~69。4芮雪芳,沈春富,蔡松良,等。肾结核的超声诊断与分型。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9):585~587。5付庆国。肾结核的超声影像与病理改变探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6,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