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3日电(记者仇逸、肖春飞)国际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日前发表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熊跃、管坤良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神经胶质瘤衍生的IDH1突变显性抑制酶催化活性,激活HIF1a”。这一成果初步探明了基因突变促进神经胶质瘤生长的分子机理,找到了遏制肿瘤生长的有效代谢物,为神经胶质瘤及其他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10年内融化,“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成都醉驾案疑犯被改判为无期《科学》为这一论文配发了评论文章,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表示成果对神经胶质瘤基因突变分子机理的揭示具有开创性意义,阿尔法酮戊二酸(aKG)类似物能对包括神经胶质瘤在内的其他许多肿瘤的生长均有遏制作用,为临床肿瘤药物的开发找到了一条新路。
神经胶质瘤是颅内常见恶性肿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0%,具有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的“三高一低”特点。据统计,每10万人就有16人发病。由于神经胶质瘤呈侵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显分界,难以做到全部切除,多主张联合治疗,配以化疗和放疗延缓复发和延长生存期。现有的肿瘤药物和放疗多针对生长期细胞,对处于静止状态的神经胶质瘤癌细胞却无能为力。这就是侵润性极强的神经胶质瘤高复发、低治愈的原因所在,也成为了摆在细胞生物和神经外科专家们面前至今无法攻克的一大难题。
在熊跃、管坤良、赵世民、雷群英等老师的指导下,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研究人员刻苦攻关发现:恶性胶质瘤中的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会抑制细胞内IDH1的活力,导致细胞内aKG水平的明显下降,而aKG的下降则进一步导致脯氨酸羟基化酶(prolylhdroxylase)活力的降低。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系列的反应导致了细胞缺氧诱导因子(HIF1a)的稳定性增加,从而激活了HIF信号通路,最终促进肿瘤生长。
在初步揭示神经胶质瘤基因突变分子机理后,科研团队并没有浅尝辄止。他们欣喜地发现,一种体内代谢物aKG类似物可以有效抑制HIF1a的增加,降解活性,继而阻止HIF信号通路的激活,仿佛给肿瘤细胞的增长来了一脚大力刹车。值得一提的是,这种aKG类似物是人体自身细胞内的代谢物加以改良获得,可能无毒副作用和排斥现象,又极易进入细胞,很快可以应用于临床,为肿瘤治疗新药的开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此外,由于HIF1a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重要分子机理的发现也为攻克其他肿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aKG类似物对神经胶质瘤外的其他肿瘤同样有着有效的抑制和治疗作用。
据悉,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科研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研究的主要力量是三年级以下的研究生;仅历时6个月就成功完成课题并获得《科学》的发表通知;《科学》杂志在短短1个月内快速完成对论文的一审和二审,更是特地选在美国癌症研究协会第100届大会召开之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