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口腔诊所
口腔颌面部神经鞘瘤囊性变10例临发表时间:2007-1-99:40:00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周围神经雪旺氏细胞的良性肿瘤,沿着神经干纵轴生长。大部分为实质性,囊性变不多。文献报道,神经鞘瘤实质性占93.1%,囊性占6.9%[1]。现将我科近10年来收治的口腔颌面部10例囊性变的神经鞘瘤作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例病人中,男5例,女5例。年龄19~63岁,平均33.8岁。病程5天~12年。发病部位:上颈部4例,腮腺区3例,舌体部、颌下区、上颌骨各1例。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除2例病程较短无明显生长史,其余均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肿块,其中5例病程中有突发的增大史。肿块质地较硬,界限较清,活动度差,形态不规则,无压痛。仅颈部2例肿块左右活动度较好,而上下活动度差。有5例病人术前行肿块穿刺抽出液体,2例为暗红色且不凝固,2例为黄色,1例从同一部位、不同深度,分别抽出暗红、淡红、黄色、褐色四种液体。术前均做肿块b超检查,仅有颈部1例、上颌骨1例肿块较大显示囊性改变。ct检查,均为囊实性病变,囊性部分ct值为+10~+20hu,实性部分ct值+25~+40hu。术前诊断:5例肿块待查,2例神经鞘瘤,3例囊肿。 1.3 治疗与结果 所有肿块术中均诊断为神经鞘瘤,凡明确神经干来源者,均作解剖保留神经干下肿块切除。腮腺区采用颌后s形切口,2例来源面神经总干,1例来源下颌缘支,解剖面神经后,行肿块及周围腺体扩大切除,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面瘫,2例半月恢复,1例半年恢复正常。颈上部作胸锁乳突肌前缘竖形切口,2例来源迷走神经,术后无并发症;1例来源喉返神经,术后声嘶,3个月恢复正常发音;1例来源颈交感神经,术后出现horner征,1周消失。颌下部作颌下2cm横切口,来源舌下神经,术后伸舌偏曲,八个月恢复正常。上颌骨肿块作韦氏切口,钝性分离去除肿块,神经来源不明。舌部肿块作纵形切口,舌神经来源,术后无舌麻木。 1.4 病理检查 巨检:肿块最大11cm×8cm×4cm,最小3cm×2.5cm×3cm。单囊5例,多囊5例。囊液:暗红色5例,黄色3例,暗红、黄色各1例,暗红、淡红、黄色、褐色各1例。 镜检:除1例上颌骨肿块为神经鞘瘤囊性变伴增生活跃外,其余均为良性神经鞘瘤囊性变。antoni分类:a型3例,b型3例,混合型4例。 2 讨论 2.1 本组10例病人中有2例病程在10天之内,因肿块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且生长部位较隐蔽,估计肿块发生时间与发现时间有一段差距。1例上颌骨神经鞘瘤病程长达12年,无恶变,表明该瘤恶性变率极低。 2.2 由于神经鞘瘤临床上表现为无痛性缓慢生长肿块,质地较硬,界限较清,活动度差。发生于颈部者,需与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颈动脉体瘤、转移癌鉴别。腮腺区者与混合瘤、腺淋巴瘤鉴别。囊性变者与血管瘤、淋巴管瘤、囊肿鉴别。 2.3 神经鞘瘤囊性变包括瘤体出血和瘤体液化两种情况。瘤体出血引起者,多有肿块突发增大史,多发生于antonib型及混合型神经鞘瘤中,与其含较丰富的突出、不规则血管出血有关[2]。囊液检测铁的含量较高,提示液体与出血有关。出血早期液体为暗红色、不凝固,渐为淡红色、黄色、褐色。神经鞘瘤液化多见antonia型,随瘤体渐增大,血供不足,部分发生变性、坏死、液化,液体为黄色。 2.4 b超检查可以观察瘤体大小、范围及其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本组仅有2例较大囊腔显示为囊实性肿块,说明b超对小的囊腔分辨率较差。即使b超诊断为囊肿,也应考虑神经鞘瘤囊性变的可能。 ct检查对肿瘤的大小、形状及其与临近组织和结构的关系有良好的认识。非增强ct肿瘤呈低密度改变,比周围肌肉ct值低,且囊腔ct值为水样密度。 疑为神经鞘瘤的肿块可行穿刺检查。颈部神经鞘瘤因与血管鞘关系密切,常将其压迫移位,最好在b超引导下作穿刺,以免损伤大血管。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2责任编辑:姚红祥无论你有什么口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提问,我们的口腔专家将会在24小时内在医患交流栏目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