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失血性休克

产后失血性休克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2009-11-29 qkzz.net A +

产后失血性休克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推荐到首页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第06期1/3页123

【关键词】产后

  [关键词]产后;失血性休克;护理  产后失血性休克是因分娩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诊断处理及时与否关系到抢救的效果及产妇的预后[1]。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笔者对我院2002年1月D2004年12月收治的22例产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上述时期本院产科共接收产妇5096例,发生产后出血227例,其中失血性休克22例占9.69%。产妇年龄22~38岁;初产妇19例,经产妇3例;孕周28~42周;头位21例,臀位1例;阴道顺产17例,产钳分娩3例,剖宫产2例。本组既往血压正常、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者20例,既往有高血压、收缩压下降20~30mmhg、脉压差<20mmhg者2例,脉搏>100次/min者20例,意识异常、脉搏不能触知者2例,皮肤黏膜苍白、尿量<30ml/h者22例。

1.2临床观察方法

  产后均在臀部放置弯盘收集血液计算出血量,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所有产后出血的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护,并常规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  1.3判断失血性休克得以纠正的指标

  收缩压≥90mmhg;脉压差>30mmhg,脉搏<100次/min,尿量≥30ml/h;患者一般情况改善,意识清楚,反应良好,皮肤温暖红润,静脉充盈,脉搏有力,尿量正常而颜色清亮。  1.4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2结果  2.1引起休克的因素

  单一因素7例占32%,其中宫缩乏力3例占14%,胎盘因素2例占9%,产道损伤2例占9%;多因素15例占68%,其中宫缩乏力、胎盘因素6例占27%,宫缩乏力、产道裂伤3例占14%,宫缩乏力、妊高征2例占9%,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裂伤2例占9%,妊高征、胎盘早剥2例占9%。  2.2产后失血量与产后失血性休克的关系

  失血量400~500ml者休克发生率3.16%(5/158),>100ml者休克发生率19.05%(12/63),>1500ml者休克发生率83.33%(5/6),产后失血性休克与出血量有显著相关性(2=51.169,p<0.001)。  2.3胎次与产后失血性休克的关系

  胎次为1者失血性休克发性率8.14%(7/86),胎次≥2者失血性休克发生率10.64%(15/141),可见产后失血性休克与胎次无明显关系(2=0.38,p>0.05)。  2.4婴儿体质量与产后失血性休克的关系

  婴儿体质量≤2500g者失血性休克发生率20.00%(4/20),>2500~3990g者休克发生率7.65%(14/183),≥4000g者休克发生率16.67%(4/24),可见产后失血性休克与婴儿体质量无明显关系(2=4.63,p>0.05)。  2.5休克抢救结果

  经积极抢救,其中输液扩容纠酸18例,输血15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3例,子宫切除3例,22例不同程度休克的患者均得到纠正,住院5~15d痊愈出院。

  3护理对策  产后失血性休克是产科的危急病症之一,及早作出判断,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及产妇的预后。因此,严密观察,积极采取应急措施是助产士的重要责任。产后失血性休克原因有其特殊性。本组资料结果提示产后失血性休克发病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等单一因素占31.82%,但多种因素所引起的产后失血性休克占68.18%,特别是在遇到有产科合并症或并发症者更容易发生产后失血性休克。同时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产后失血性休克与产后出血量有关,与胎次及婴儿体质量无明显关系。

  3.1临床综合措施1/3页123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