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视网膜静脉阻塞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观察

2009-11-29 www.cnophol.com A +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观察http://www.cnophol.com2009-11-179:30:13中华眼科在线

作者:白岩,张伟霞作者单位:473000河南南阳,南阳市眼科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门诊患者83例,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进行分期治疗。结果中央静脉阻塞的总有效率为72%,分支静脉的总有效率为92%。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常见的可致盲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目前西药疗效尚不肯定。中药的应用给该病的治疗开创了一个新的途径。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3月对83例该病的门诊患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83例均通过检眼镜检查,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视网膜电流图(F-ERG)等检查确诊。男45例,女38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75岁。其中40岁以下患者12例,41岁以上患者71例。皆为单眼,右眼49例,左眼34例。中央静脉阻塞33例,分支静脉阻塞50例。自发病至初诊时间最早1天,最晚130天。合并有高血压病者57例。另设同期门诊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85例,采用西药抗血小板、溶栓等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28~74岁,40岁以上70例,40岁以下13例,就诊时间与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患者58例。

1.2方法病程初期:以视网膜静脉充盈,视网膜水肿、出血及渗出为主要特征。治法: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去桃仁、红花,加白茅根、荆芥炭、大蓟、小蓟等。中期:视网膜静脉怒张,视网膜下或网膜前大量出血,或玻璃体积血,整个网膜水肿混浊,渗出呈棉絮样。黄斑区呈囊样水肿(分支静脉阻塞则在阻塞静脉的分布区域可见上述表现,但其程度较轻)为主要特征。治法:理气解郁,化瘀止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三七、生蒲草、茜草等。后期:以视网膜出血大部分吸收,但尚存渗出及黄斑区水肿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为主要特征。治法:化瘀利水,软坚散结。方用血府逐瘀汤去桃仁、红花、甘草,加车前子、泽兰、益母草、海藻、昆布等。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尿激酶、激光等治疗。两组治疗均为30天,观察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视力提高5行或达1.0以上,眼底出血绝大部分吸收者;有效:视力提高2~4行或眼底出血渗出大部分吸收,黄斑区尚有水肿者;无效:视力无明显改善,眼底出血吸收一部分者;恶化:视力减退2行以上,眼底出血亦不见吸收者。

治疗组中央静脉阻塞及分支阻塞总有效率分别为73%及92%,对照组中央静脉阻塞及分支阻塞有效率分别为40%及53%。见表1。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注: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视网膜静脉阻塞相当于中医学的络损暴盲的范畴,病因较复杂,为多因素致病。常因血管壁的变化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造成静脉血管管腔狭窄,血流变慢,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凝固性增高,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促进血栓形成[1]。其治疗目前仍无特殊的药物治疗。西药在临床上主要应用纤维蛋白溶解酶和抗血小板凝集剂,然而药物的效果尚不肯定[2]。

中医学认为该病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或过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或劳瞻竭视,阴血暗耗,以致气血瘀滞或肝阳上亢或痰凝气滞或血失统摄而血溢脉外[3]。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其功效理气解郁,化瘀止血。其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12g,生地黄15g,川芎10g,赤芍10g,牛膝12g,桔梗9g,柴胡9g,枳壳9g,甘草6g。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并引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又能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血,甘草调和诸药。在临床实践中,该方应用到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时,又当灵活加减应用。如该病初期,瘀血不重而又有出血倾向时,当减去活血破血之桃仁、红花,加用凉血止血大蓟、小蓟等。中期,出血较多,瘀滞较重,即加大活血祛瘀之品。后期,瘀血已基本吸收,尚留水肿及渗出,则又当减去治血破血之力较强之桃仁、红花,加入活血利水,软坚散结的泽兰、车前子、海藻、昆布等,方中甘草畏海藻所以去之不用。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汤在视网膜静脉阻塞一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在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的情况下,祖国医学的活血化瘀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分期辨证加减治疗更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彭广华,李志杰,李辰.现代眼科治疗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63.

2惠延年.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

3曾订华.中医眼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7.

(来源:互联网)(责编:xhhdm)【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下一条信息:没有了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