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医药网的
针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概况
作者:刘坚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针灸疗法综述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视网膜损害的疾病,属中医“高风雀目”范畴。本病是眼科中主要的致盲疾病,各国的平均发病率为1/15000,我国为1/14000[1]。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特异疗法,认为是难治之症。但针灸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就建国以来的有关文献从选穴、治法、疗效和机理探讨等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1选穴
统计建国以来16篇针灸治疗本病的文章[2~17],共涉及穴位40个,总计111穴次,常用穴位及其被载次数依次为:球后9、睛明9、足三里8、风池7、三阴交7、光明6、太阳5、承泣5、翳明5、合谷5、攒竹4、太溪4、百会3、肾俞3、肝俞2、上明2、曲池2、养老2。其中多以近取和中取为主穴,远取为辅,其选穴有以下特点。
1.1多取奇穴新穴
采用奇穴、新穴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多,如上所述的球后、翳明、太阳、上明等均为奇穴。有报告[2]单用新明Ⅰ、Ⅱ和球后、翳明治疗本病;还有用球后、上明等为主穴治疗[3、4];以见阳Z、球后等为主穴[5];以及采用球后、太阳、上睛明、见阳、见阳2、明忠等交替治疗。[6]
1.2局部取穴为主
中国中医研究院[7]以分组针刺太阳、攒竹、承泣、睛明、风池、丝竹空、球后、鱼腰、阳白等穴治疗;另有取承泣、瞳子、攒竹、睛明为主穴;[8]还有报道以睛明、太阳、球后等穴为主,[9]上载的奇穴新穴大多亦为眼周局部穴。
1.3配合远道取穴
在以眼局部取穴为主的同时,配合肾俞、肝俞、光明、合谷、足三里;[5]或加取光明、三阴交穴;[8]或配以[3]足三里、三阴交、翳明等;[3]或加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光明等。[10]亦有按证型配穴,如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加气海、命门、肾俞;肝血亏损、肾精不足配膈俞、关元俞、关元、太溪;脾胃虚弱、精气不足型则加胃俞、中脘、足三里。[11]
2治法
2.1针刺
方法较多,有采用不留针法,强弱刺激交替运针即去针;[6]或针刺经穴留针30分钟,其间运针2~3次。[9]多数医者强调针刺手法,如针刺中取的穴位提插加小幅度捻转手法,进出针时运针1分钟,眼周穴慢进针,得气后留针通电15分钟;[2]此外有报道眼周穴直刺进针不提插捻转,施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7、9]以及用烧山火手法针刺眼周穴,使得气后产生热感,留针30分钟,出针时再施以同样手法。[3、4]
2.2针药结合
以新针疗法,辨证配合滋补肝肾或温补肾阳的中药;[6]或毫针刺,再予补益肝肾或益气养血中药;[12]或配合运用温肾养血、益精明目为主的中药;[13]以及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开窍明目药;[14]此外,针刺一个月后,为巩固疗效,配以健脾滋肾、益气养血为主,活血化瘀、行滞消积为佐的中药。[3]
2.3其他穴位刺激法
用川芎嗪、黄芪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15]还有用654-2加维生素B12混合液穴位注射;[6]以及采用针挑上下眼睑穴和背部膀胱经点。[18]由于本病难治程度较大,多主张综合疗法。如以毫针为主配合黄芪当归混合液穴位注射;[17]核桃皮眼镜灸配合针刺治疗等。[10]还有采用体针、梅花针与艾条温灸结合起来交替进行治疗;[11]另外,有报道用外直肌移植脉络膜上腔手术联合穴位注射和羊肠线埋藏术。[16]
3疗效
以往只是从视力和自觉症状的改善来判定本病疗效,近来疗效标准逐渐统一,一般以视野、视力两个方面为疗效判定标准,只是在区分显效、进步、有效的具体标准上各医院略有差异。综观文献,针灸治疗本病总有效率大多在70%~80%之间,最低为62.5%[10],最高为91.2%[14]。由于本病的病因、病程、病况各不相同,针灸选穴、手法、疗程也不统一,故很难客观评价针灸疗效的优劣。但从文献中可以发现,早期患者,病情轻,疗效较好;晚期重症或基础视力差或有并发症者,疗效较差。
疗效尚与疗程有关,本病治疗时间较长,常需治疗2个月以上才能收到效果。大部分治疗是每日或隔日1次,一个疗程的治疗时间各不相同,有10次、12次、15次为一疗程,还有以1个月、2个月、3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有人观察发现治疗3个疗程有效率为62.5%,当>3个疗程有效率则达90%。
4机理探讨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与基因缺陷、自身免疫、生化代谢异常、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硬化及营养障碍有关。[1、11、19]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以往多从虚论治,治疗亦从补虚着手,但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使认识又有了新的进展。[19]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病与血瘀有关。有人从眼血液图、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指标,舌象舌下脉的观测等角度进行探讨,认为血瘀贯穿于本病病变发展的始终;从微量元素、免疫学、眼电图、血清性激素及自由基体系指标等角度,探讨了本病虚证及其虚中夹实的病理,认为其发病机理在于虚中夹实(瘀)。中国中医研究院[20]对21例患者进行针刺前后微循环的观察,发现90%以上的患者在球结膜微循环上出现微动脉纤维僵直的现象,微静脉扩张,血管数增多,血流缓慢,血细胞聚集明显,并有袢周渗出、出血,表现出明显的结膜微循环障碍,针刺后这一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血流速度加快(P<0.05)。运用积分值观察,患者组高于正常人,针刺后发现患者的流态积分、形态积分、总积分值均较针前明显降低,说明针刺能调整全身血管循环。
5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采用针灸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首要环节,长期而不间断的针灸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但是,针灸治疗本病的痊愈率较低,临床实验研究不多,动物实验尚未开展,有关机理探讨尚欠深入。因此,今后我们在研究针刺方法,探讨穴位配方,提高针刺疗效的同时,应当引进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运用视觉电生理、眼底摄影计算机图像处理、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电脑视野检查等先进手段,验证针灸治疗的疗效,观察远期疗效,重视与疗效有关的各种因素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开展各种实验研究,使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提高到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有章.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0:8(2):100。
[2]张仁,等.中医文献杂志1997;(增刊):45。
[3]姚亦伟,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5):18。
[4]姚亦伟,等.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3;11(2):74。
[5]邢台地区.河北新医学1973;(2):55。
[6]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新医学1971;(9):31。
[7]窦惠芳,等.中国针灸1996;16(10):13。
[8]孙丽.上海针灸杂志1994;13(4):191。
[9]窦惠芳,等.中国针灸1989;9(6):6。
[10]张存明.中医药研究1993;(3):59。
[12]孙超,等.天津中医1995;12(3):24。
[13]高慧筠.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56。
[14]丁淑华,等.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5):18。
[15]孙明生.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4;10(5):63。
[16]熊园平.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3;11(2):95。
[17]罗明,等.针灸临床杂志1993;9(4):13。
[18]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广东中医1962;(9):27。
[19]彭清华,等.国医论坛1993;(4):42。
[20]朱柏君,等.中国针灸1997;17(1):11。
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200081)刘坚指导张仁
[医药网整理,未经许可,严禁转载]http://shop59731849.taobao.com/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欢迎评论发言访问(18)|评论(0)|收藏(0)|分享上一篇:宫颈糜烂下一篇:黑眼圈我的人气博文艾灸治疗痔疮访问(108)评论(0)转载艾灸上火访问(59)评论(0)艾灸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访问(55)评论(0)转载哺乳期灸法访问(48)评论(0)怎么样炒股才能稳定复利访问(46)评论(0)评论发表评论我来评两句登录名:密码: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