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原因不明。特征为胃肠道有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粒细胞浸润,常伴有周围嗜酸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少数病人有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或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家族史。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常常以腹泻为首发症状。
为什么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会引起腹泻呢?主要与食物引起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肠粘膜上皮明显异常,肠绒毛可以萎缩或完全消失,引起失血、缺铁、吸收不良和蛋白丢失有关。
目前认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抗原抗体反应导致了嗜酸粒细胞浸润。有人认为,食物中的过敏原与胃肠道组织接触后,由于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对此类抗原敏感性增高,于是在胃肠壁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引起嗜酸粒细胞进入抗原-抗体沉积部位,引起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
2. 淋巴细胞释放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CF)吸引嗜酸粒细胞浸润。
3. 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通过Fc受体与食物抗原结合,再与IgE抗体结合,以后再遇到食物中的抗原时,就会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ECF和缓激肽等炎性介质,引起粘膜炎症、嗜酸粒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