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运动障碍(PKC)一般在儿童期或青春期早期起病,以3~33岁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逐渐减轻。男女比为3∶1~4∶1。可见反复、简短单侧或双侧肢体非意志性运动,常由突然随意运动或惊吓诱发。PKC可合并肌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症、投掷成分,日间多见,发作次数1次/日以上,最多可达100次/日。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但不超过5min。发作过程中无意识改变。发作前可有先兆,如紧张感、发麻、奇怪感觉。
Hirata等报道1例18岁男性,迈出电梯时诱发刻板样发作。左侧前臂在肘部屈曲,双手呈“抓”状态。发作前双手和前壁有麻木感或电击感。静息、睡眠中无发作。紧张、害羞时发作多、严重。发作持续10s~1min不等,每天最多发作80次,体检无异常。Ko等报道1例14岁中国男孩,11岁出现周期性左上下肢僵硬。从坐位试图站立或行走时,自觉左腿短暂性僵硬不能立刻行走,发作持续3~10s,自行缓解。每天发作10次。左手周期性僵硬,吃饭时不能平稳端碗。发作主要累及左侧上下肢,右下肢末端偶可受累。无语言、书写受累。发作前偶有肢体麻刺感或僵硬感先兆。情绪应激和焦虑也可诱发,疲劳、进食乙醇或咖啡不能诱发。长时锻炼或睡眠无发作。体检无局灶性体征。病人在诊室中站立或行走时,可见左侧肢体一过性肌张力障碍性姿势,左腿内旋、跖屈,而左侧前壁前俯、手指过伸,偶可累及右侧半身或口下颌区;典型肌张力障碍发作持续3~10s,可自行缓解。缓解后行走步态正常。Hamano等报道1例15岁PKC发作时可见右上肢、右手麻痹,类似尺神经麻痹,右侧同向性偏盲,左侧水平性扫视障碍。肌张力障碍性痉挛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于5min。Picard等报道2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葡萄牙和法国家系10例PKC,均无癫家族史,其中1家系3例有偏头痛、视觉先兆病史。发病年龄从115~13岁不等,平均615岁。每天发作5~20次,仅1例1年发作1次。诱因包括静息时突然刺激下肢活动(从坐位站立、跑步)、疲劳、寒冷、月经、窘迫、应激为加重因素。诱因和运动障碍发生潜伏期为0~2s。发作前多有感觉异常、肌肉紧张等先兆。每次发作持续3~40s不等。单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可快速扩展到全身,意识保留完好。运动障碍的发作强度可进行性地增强、减弱。构音障碍常与口面部运动障碍相关,偶见呼吸困难、摔倒。1例幼年因经常摔倒而佩戴头盔。Hattori等研究7个家系和2例散发性良性新生儿惊厥和阵发性运动源性舞蹈手足徐动症(benigninfantileconvulsionsandparoxysmalkinesigenicchoreoathetosis),发现其中17例有新生儿惊厥病史,在儿童或青春期出现PKC发作,以5~12岁多见,成人期趋于缓解。
原发性、继发性类型表现相同,只是病因不同。Volonte等报道1例IPH所致PKC,发作时可见右足肌张力障碍姿势,逐渐扩展到同侧下肢、上肢、面部,无意识状态改变。下肢过度伸展,上肢屈曲,面部扮鬼脸。发作突然,持续时间10~20s。诱因包括站立、快速奔跑或行走、特别是久坐后。开始发作频率较低,1次/周,逐渐增至10次/日。发作时偶有僵硬感或紧张感。停止运动或缓慢热身后可致发作消失。
脑电图(EEG)、神经心理测试、头部CT、MRI正常,仅报道1例EEG可见发作过程中节律性5Hz棘波放电,每次发作持续4~8s。录像EEG可见典型发作。SPECT显示发作对侧基底节示踪剂增强。继发性类型可见原发性病损。Volonte等[1]报道1例IPH,血清Ca2+浓度降低,头部MRI显示双侧基底节、丘脑、齿状核、大脑白质长T1信号、短T2信号。PET显示双侧纹状体腹侧明显低代谢,即尾状核、壳核下部低代谢。补充钙治疗1年后钙水平正常,无PKC发作。PET显示葡萄糖代谢正常。Hamano等报道1例头部MRI显示左侧壳核外侧线形区域T2高信号,额、颞叶岛盖区萎缩,左侧顶颞枕区可见一较大穿通性囊肿。SPECT显示豆状核、相应萎缩区域和穿通性囊肿低灌注。
(实习编辑:陈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