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
丝虫病FilariasisFilariasisB74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丝虫病(filariasis)是由班氏丝虫(Wuchereriabancrofti)和马来丝虫(Wuchereriamalayi)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引起的疾病。微丝蚴血症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蚊子是丝虫的中间宿主,蚊虫叮咬是本病的传播途径,发病多集中在夏秋季节。本病在急性期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慢性期表现为淋巴管阻塞的症状。当蚊虫叮咬丝虫病人时,患者血中的微丝蚴进入蚊体内,在蚊体内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幼虫,并移行至蚊下唇。当蚊虫叮咬人时,感染期幼虫进入人体,到达淋巴管和淋巴结,逐渐发育为成虫。成熟的雌虫排出微丝蚴,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成虫可在体内存活10~15年。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丝虫病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临床上早期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为淋巴管阻塞引起的不同部位淋巴肿、象皮肿和睾丸鞘膜积液。寄生在人体的丝虫已知有8种,即: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bancrofti(Cobbold,1877)](班氏丝虫)、马来布鲁线虫[Brugiamalayi(Brug,1927)](马来丝虫)、帝汉布鲁线虫[Brugiatinori(Partonoetal,1977)](帝汉丝虫)、旋盘尾丝虫[Onchocerca,volvulus(Leukart,1893)](盘尾丝虫)、罗阿罗阿丝虫[Loaloa(Cobbold,1864)](罗阿丝虫)、链尾唇棘线虫[Dipetalonemastreptocerca(Macfie&Corson,1922)](链尾丝虫)、常现唇棘线虫[Dipetalonemaperatans(Manson,1891)](常现丝虫)、和奥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ozzardi(Manson,1892)](奥氏丝虫)。我国流行的主要为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引起的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严重危害流行区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近年来,从回国的人员中曾发现感染罗阿丝虫和常现丝虫的少数病例。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丝虫的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microfilaria)。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幼虫在某些吸血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体内进行发育,当这些中间宿主吸血时,成熟的感染期幼虫从其喙逸出,经皮肤侵入终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一)成虫:两种成虫的形态相似。虫体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长不到1cm,雌虫大于雄虫,体表光滑。头端略膨大,呈球形或椭球形,口在头顶正中,周围有两圈乳突。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成圆,泄殖腔周围有数对乳突,从中伸出长短交合刺各一根;雌虫尾端钝圆,略向腹面弯曲,生殖系统为双管型,阴门靠近头端的腹面,卵巢位于虫体后部。子宫粗大,几乎充满虫体,子宫近卵巢段含大量卵细胞,向前逐渐成为不同发育程度的虫卵,成熟虫卵壳薄而透明,内含卷曲的幼虫。在向阴门移动的过程中,幼虫伸直,卵壳随之伸展成为鞘膜而被于幼虫体表,此幼虫称为微丝蚴。(二)微丝蚴: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有鞘膜。体内有很多圆形或椭圆形的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为神经环,尾逐渐变细,近尾端腹侧有肛孔。尾端有无尾核因种而异。(三)感染期幼虫:又称丝状蚴,寄生于蚊体内。虫体细长、活跃。班氏丝状蚴平均长1.617mm,马来丝状蚴平均长1.304mm。陈为民:《人兽共患病》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都需要经过2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及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一)在蚊体内的发育:当蚊叮吸带有微丝蚴的患者血液时,微丝蚴随血液进行蚊胃,约经1~7h,脱去鞘膜,穿过胃壁经血腔侵入胸肌,在胸肌内经2~4d,虫体活动减弱,缩短变粗,形似腊肠,称腊肠期幼虫。其后虫体继续发育,又变为细长,内部组织分化,其间蜕皮2次,发育为活跃的感染期丝状蚴。丝状蚴离开胸肌,进入蚊血腔,其中大多数到达蚊的下唇,当蚊再次叮人吸血时,幼虫自蚊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侵入人体。在蚊体寄生阶段,幼虫仅进行发育并无增殖。微丝蚴侵入蚊体后很多在胃内即可被消灭,有的可随蚊的排泄物排出,最后能形成感染期幼虫而到达蚊下唇者为数不多。微丝蚴对蚊体也有一定影响,如机械损害、吸取蚊体营养等。患者血液中微丝蚴密度较高,可使已感染的蚊死亡率增高。故有人认为微丝蚴在血液中的密度须达到15条/20mm3血以上时,才能使蚊受染,多于100条/20mm3时,常可致蚊死亡。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所需的时间与温度和湿度有关,最适合的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为75%~90%。在此温、湿度条件下,班氏微丝蚴在易感蚊体内约需10~14d发育成感染期丝状拗,马来微丝拗则需6~6.5d。(二)在人体内的发育:感染期丝状拗进入人体后的具体移行途径,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幼虫可迅速侵入附近的淋巴管,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幼虫在此再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常互相缠绕在一起,以淋巴液为食。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可停留在淋巴系统内,但大多随淋巴液进入血循环。自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产生微丝蚴所需的时间,过去认为班氏丝虫约需1年,但检查患者淋巴结组织,最早于感染后3个月即可查到成虫。据我国学者用周期型马来丝虫丝状蚴人工感染长爪沙鼠的观察,雌虫于接种后57d即发育成熟,63d在鼠腹腔液中可查见微丝蚴。两种丝虫成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的部位有所不同。班氏丝虫除寄生于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中,主要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为多见。此外两种丝虫均可有异位寄生,如眼前房、乳房、肺、脾、心包等处,以班氏丝虫较多见。微丝蚴除可在外周血液发现外,也有在乳糜尿、乳糜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和骨髓内等查到的报道。两种丝虫成虫的寿命一般为4~10年,个别可长达40年;微丝蚴的寿命一般约为2~3个月,有人认为可活2年以上。在实验动物体内微丝蚴可活9个月以上,在体外4℃下可活6周。人是班氏丝虫惟一的终宿主。但国内外学者用班氏丝虫的感染期幼虫人工感染黑脊叶猴、银叶猴及恒河猴后,均可检获到成虫及微丝蚴。Cmss(1973)应用台湾猴作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可在猴体发育为成虫,且在末梢血液中检获微丝蚴。马来丝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能在多种脊椎动物体内发育成熟。在国外,能自然感染马来丝虫的动物,有长尾猴、黑叶猴、群叶猴和叶猴以及家猫、豹猫、野猫、狸猫、麝猫、穿山甲等,其中叶猴感染率可达70%,它们所引起的森林动物丝虫病,为重要的动物源疾病,可发生动物至人的传播。国内于20世纪70年代用周期型马来丝虫接种长爪沙鼠获得成功,建立了动物模型。接种后第57d,雌虫发育成熟,第60d和90d可分别在沙鼠腹腔液和外周血液检到微丝蚴。此外,实验证明周期型马来丝虫可在人与恒河猴间相互感染,在恒河猴与长爪沙鼠间亦可相互感染,提示我国似乎亦存在动物传染源的可能性。根据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时间,可将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分为夜现周期型和亚周期型。周期型的微丝蚴在人体外周血液中的出现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为夜多昼少,它们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现象称夜现周期性(nocturnalperiodicity)。两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出现的高峰时间略有不同,班氏微丝蚴为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马来微丝蚴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世界上流行的丝虫大多具有明显的夜现周期性,但少数地区其周期性可不明显,有些地区的患者无论昼夜均可查到微丝蚴,未见明显高峰。班氏丝虫还有昼现亚周期型。近年来国内学者比较了广东、山东、福建、四川及贵州等省的丝虫微丝蚴的周期性,发现其夜现高峰时间自东向西逐渐推迟。此外,感染度低者其高峰期也相对地推迟。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微丝蚴的周期性与宿主的因素有关,也和微丝蚴自身的生物学特点有关。总之,周期性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这是寄生虫与宿主长期互相适应的结果。国外学者在观察丝虫病人及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外周血液中的微丝蚴还具有季节周期性,夏、秋季的密度高于冬、春季,与蚊媒活动季节相吻合,这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值得注意。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班氏丝虫呈世界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流行,马来丝虫仅限于亚洲。我国山东、河南以南的省均有流行。微丝蚴血症患者是班氏丝虫的唯一传染源,马来丝虫还可以感染猴、猫等哺乳动物,感染动物也可成为传染源。(二)蚊虫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发病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三)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丝虫后仅产生低水平的免疫力,因此可反复感染。陈为民:《人兽共患病》班氏丝虫病流行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各岛屿居民点比较集中的村庄和小城镇,这些地方房屋一般较密集适宜于媒介库蚊的孳生;马来丝虫病的流行仅限于亚洲水源丰富的山区农村,东起巴布亚新几内亚,西至印度西部沿海,北至朝鲜南部,南至印度尼西亚,这些地区居民点较分散,住处周围多为稻田与溪沟,适宜于媒介按蚊的孽生。我国丝虫病流行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湖北、湖南、江西、贵州、四川和台湾等16个省(市、区)的864个县、市。其中除山东、海南及台湾仅有班氏丝虫病外,其余各省(市、区)同时存在两种丝虫病流行。(一)传染源:血中有微丝蚴的带虫者及病人都是丝虫病的传染源。人群中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微丝蚴密度在5条/60μL以下时,即使不继续防治,也可陆续转阴。因此,在基本消灭该病的地区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查治,以防止传染源的输入。(二)传播媒介:我国传播丝虫病的蚊媒有10多种。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次要媒介有中华按蚊;马来丝虫的主要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东乡伊蚊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传播媒介之一。(三)易感人群:男女老少均可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与被蚊虫叮刺的机会有关。调查表明班氏和马来丝虫病微丝蚴血症者的最小年龄分别为8个月和7个月。以后,微丝蚴率随年龄组的上升而升高,一般以21~30岁为最高。患病率一般以31~40岁为最高。部分人群可因感染过丝虫而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但水平低,故又可反复感染。(四)影响流行的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为温度、湿度、雨量、地理环境等。这些因素既影响蚊虫的孽生、繁殖和吸血活动,也影响丝虫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如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70%~90%;气温高于35℃或低于10℃,微丝蚴在蚊体内即不能发育。因此,丝虫病的感染季节主要为5~10月。我国建国后对丝虫病防治取得的巨大成绩,说明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陈为民:《人兽共患病》病变的发生、发展取决子丝虫种类、机体免疫反应、感染频度、感染期的幼虫进入人体数量、成虫寄生部位以及是否合并继发感染等因素。与血中微丝蚴关系不大,但在治疗后短期内微丝蚴的大量死亡可引起过敏反应。幼虫和成虫的代谢产物、幼虫的蜕皮液和蜕皮、成虫子宫分泌物和死亡虫体的裂解物,以及成虫本身的机械刺激,均能引起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和全身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周期性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炎症反复发作导致淋巴窦组织增生而造成淋巴结阻塞,此时由于淋巴液回流受阻,阻塞部远端的淋巴管可发生扩张、弯曲,甚至破裂,形成淋巴瘘。因阻塞部位不同有不同临床表现今淋巴液长期滞留在组织内,因其蛋白含量较高,不断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皮下组织增厚、变硬而形成象皮肿。由于局部血循环障碍,皮肤抵抗力降低,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使象皮肿加重及恶化,甚至出现局部溃疡。目前认为,免疫机制是产生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急性淋巴管(结)炎被认为属I型或Ⅲ型变态反应,阻塞性丝虫病则属Ⅳ型变态反应。早期以渗出性炎症为主,淋巴结充血,淋巴管壁水肿,管腔内充满粉红色蛋白质液体和嗜酸性粒细胞。继之,淋巴结和淋巴管内出现肉芽肿性反应,肉芽肿中心为变性的成虫和嗜酸性粒细胞,周围绕以纤维组织和上皮样细胞,尚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类似结核结节。由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增生,内膜增厚和纤维化,管腔中形成息肉或纤维性栓子,最后淋巴管形成纤维索状物,即为闭塞性淋巴管内膜炎。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潜伏期10~12个月,多数病人无症状,少数患者有荨麻疹,轻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一)急性期主要表现为急性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首先出现淋巴结炎,然后出现逆行性淋巴管炎。常有发热、头痛、背痛、纳差、恶心等全身症状。5~7天后症状缓解,如此反复发作。(二)慢性期患者主要表现为淋巴系统阻塞的症状和体征。如淋巴结肿大、淋巴管曲张、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等。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一)人类:丝虫病的发病过程可分为生物性潜伏期、微丝蚴血症期、急性炎症期和慢性阻塞期等4个阶段。1.生物性潜伏期:又称微丝蚴血症前期,为感染期幼丝虫进入人体至丝虫成熟产生微丝蚴所需要的时间,马来丝虫病为2.5~3个月,班氏丝虫病为5~6个月。在流行区内此期大多无明显症状,或未被注意。但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受染者,可出现由正在发育移行的未成熟丝虫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的淋巴管、淋巴结或精索等处的炎症,且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血内嗜酸粒细胞增多。临床上有时表现为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可有畏寒、发热、肺部游走性浸润、胸闷、咳嗽、哮喘等症状,痰内可找到嗜酸粒细胞和夏-雷晶体。偶可出现荨麻疹。2.微丝蚴血症期:生物性潜伏期以后,血液内开始出现微丝蚴,且数量逐渐增多,达一定密度后,保持相对稳定。此期一般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偶有发热,2~3d内自退,血内嗜酸粒细胞渐恢复至正常范围,如不加治疗,此期可持续10年左右,甚至数十年。少数微丝蚴血症者兼有症状和体征。3.急性炎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系统的急性炎症。一般初起时症状较轻微,次数也较少。随着病变的发展,症状加剧,且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班氏和马来丝虫病均可发生四肢淋巴结、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但班氏丝虫病的病变更突出地表现在泌尿生殖系统,如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以及深部淋巴系统的炎症。(1)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多发生于劳累之后,以夏秋季多见。多位于下肤,常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时伴高热(39~40℃),常见腹般沟、腹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淋巴管肿胀,压痛,并出现大腿自上而下逆行红线,称"逆行性淋巴管炎"。当炎症波及皮内毛细淋巴管时,局部出现红肿与压痛,俗称"流火"。此外,尚有乏力,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肢痛及头痛等全身症状。发作持续2~3d即自行消退、班氏丝虫病人腹腔、盆腔的深部淋巴结也常肿大发炎,常易误诊。(2)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患者有一侧自腹股沟向下蔓延至阴囊疼痛,并放射至大腿内侧,睾丸和附睾肿大,有压痛,精索上有一个或多个结节性肿块,压痛明显。持续数天后可自行消退,肿块变小而较硬,反复发作可致肿块逐渐增大。(3)丝虫热:周期性发作畏寒、高热,2~3d后自退。局部体征不明显,有时伴腹痛。丝虫热可能为深部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所致。班氏丝虫流行区多见丝虫热发作。4.慢性阻塞期:多由淋巴阻塞引起,但炎症仍反复出现,故多数病例炎症和阻塞性病变交叉重叠出现。(1)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曲张:淋巴结肿大系由反复发作的淋巴结炎和淋巴结内淋巴窦曲张形成。肿大的淋巴结和其周围向心性淋巴管曲张形成肿块,触诊似海绵状包囊,中有硬核感觉,穿刺可得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管曲张多见于腹股沟、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2)淋巴液肿:为皮下淋巴积液的统称,常见于肢体和阴囊,后者常见于班氏丝虫病。淋巴液肿常为象皮肿之前期。含蛋白量达3%~59%的淋巴液长期潴留于组织内可刺激皮下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象皮肿。(3)象皮肿:为丝虫病最常见的晚期症状。多发于下肢和阴囊,也可发生在上肢、阴茎、阴唇、阴蒂和乳房等处。表现为有或无凹陷性水肿,皮肤肥厚、变硬、不出汗、干燥,后期过剩纤维化,皮肤粗糙,出现皱褶、疣状结节。由于局部循环障碍,抵抗力降低,易招致链球菌或其他化脓菌感染,形成慢性溃疡。(4)鞘膜积液:为班氏丝虫病常见体征。多局限于一侧,但在严重流行区内双侧者也不少见。阴囊增大不对称,皮肤紧张,表面光滑,皱褶消失,阴茎内缩。肿物卵圆形,囊样,无压痛,同侧睾丸不易触及。淋巴性或乳糜性积液,可含有血液,有时可从积液内查见微丝蚴。(5)乳糜尿:是班氏丝虫病常见的临床表现,阻塞发生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使腰干淋巴压力增高,导致人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侧支流入淋巴管并经肾乳头粘膜破损处流入肾盂,混于尿中排出,呈乳白色,似牛奶。如果淋巴管伴行的肾毛细血管同时破裂,则可出现血性乳糜尿,置试管中可分为3层:上层为乳糜液,含大量脂肪;中层较清;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沉淀,内有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并可找到微丝蚴。乳糜尿常骤然出现,发作前可无症状,亦可有畏寒、发热,腰部、盆部及腹股沟等处疼痛,继之出现乳糜尿。一般发病后持续数日或数周而自行停止,但劳累或进食油腻后可再诱发。5.隐性丝虫病: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表现为畏寒、发热、咳嗽、哮喘等。X线胸片可见支气管血管纹理增多和广泛粟粒样斑点状阴影,痰中可找到嗜酸性粒细胞和夏科-雷登结晶。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达20%~80%,常找到微丝蚴。除上述临床表现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二)动物:猫、猴等动物感染马来丝虫后,主要表现为淋巴管曲张和淋巴结炎。犬、猫感染犬恶丝虫后,常发生慢性顽固性湿疹,沿背正中形成痂皮,甚至化脓,逐渐波及全身,严重时咳嗽、循环及呼吸障碍、胸腔和腹腔积水,全身浮肿、呼吸困难,甚至因窒息而突然死亡。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微丝蚴仅在夜间才出现在周围血中,晚10点至凌晨2点达高峰。可在晚9点至凌晨2点取耳血作厚血片,瑞氏染色或吉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找微丝蚴,每晚做2~3张血片,阳性率可达96%以上。微丝蚴量少的患者,可取静脉1~3m1抗凝血,溶血后离心沉淀,找微丝蚴。(二)有实验室条件时,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检测丝虫特异性抗体。陈为民:《人兽共患病》依据流行病史,有反复发作性发热和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乳糜尿、精索炎、象皮肿等临床表现者,即应考虑丝虫病。进一步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前者包括从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丝蚴和成虫;后者为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一)病原诊断:1.血检微丝蚴:由于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取血时间以晚上9时至次晨2时为宜。(1)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μL(3大滴)涂成厚片,干后溶血镜检。如经染色可减少遗漏并可鉴别虫种。(2)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况。本法适用于教学及卫生宣传活动。(3)浓集法: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此法可提高检出率,但需取静脉血,且手续较复杂。(4)海群生白天诱出法:白天给被检者口服海群生2~6mg/kg,于服后30~60min间采血检查。此法可用于夜间取血不方便者,但对低度感染者易漏诊。2.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微丝蚴亦可见于各种体液和尿液,故可于鞘膜积液、淋巴液、腹水、乳糜尿和尿液等查到微丝蚴。可取上列体液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或采用离心浓集法、薄膜过滤浓集法等检查。含乳糜的液体可加乙醚使脂肪充分溶解,去除上面的脂肪层,加水稀释10倍后,以1500~2000rpm离心3~5min,取沉渣镜检。3.成虫检查法:(1)直接查虫法:对淋巴系统炎症正在发作的患者,或在治疗后出现淋巴结节的患者,可用注射器从可疑的结节中抽取成虫,或切除可疑结节,在解剖镜下或肉眼下剥离组织检查成虫。取得的虫体,按常规线虫成虫标本制作技术,杀死固定,然后置线虫透明液中,镜检、定种。(2)病理切片检查:将取下的可疑结节,按常规法制成病理切片镜检。若为丝虫性结节,可见结节中心有成虫,其周围为典型的丝虫性病变。(二)免疫诊断:可用作辅助诊断。1.皮内试验:不能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2.检测抗体:试验方法很多,目前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成虫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马来丝虫成虫或微丝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检测抗原:近年来国内制备抗丝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双抗体法和斑点ELISA法分别检测班氏和马来丝虫循环抗原的实验研究已获初步进展。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急性期的淋巴结炎与淋巴管炎应与细菌感染鉴别。精索炎和附睾炎应注意与附睾结核鉴别。乳糜尿应注意与结核和肿瘤引起的乳糜尿鉴别。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一)治疗药物:药物治疗一般主张多疗程,一般需连续3个疗程,疗程间隔1~2月。1.乙胺嗪:是治疗微丝蚴血症的首选药物。疗程和剂量应根据虫种、感染程度和患者身体状况决定。(1)马来丝虫,成人剂量1.5g,顿服;或0.75g/d,服2天;或0.5g/d,服3天。(2)班氏丝虫,成人剂量0.6g/d,分3次服,连用7天,总量4.2g。(3)对微丝蚴较多,体质较好者,成人剂量1.5g/d,服2天;或0.75g每日2次,服2天;或1g/d,服3天,总量3g。(4)小剂量长疗程法,对班氏丝虫,0.5g一周一次,连服7周,总量3.5g,或每次6mg/kg,每2~4周一次,连服12次,总量3.6g。对于马来丝虫,每次6mg/kg,每周一次,连服6周,总量1.8g。由于乙胺嗪可迅速杀灭微丝蚴,释放的虫体蛋白可引起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关节痛、皮疹、变态反应性水肿等。过敏反应一般于服药后6~8小时出现,发热持续2~3天,H1受体阻滞剂、泼尼松、阿司匹林可减轻或预防过敏反应。药物作用于成虫,可出现淋已系统反应,如淋巴管炎、淋巴结肿痛和淋巴管结节等。乙胺嗪有驱蛔虫的作用,可激惹蛔虫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病和阑尾炎等,因此,儿童应先驱蛔虫。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肝、肾疾病患者,孕3月以内和孕8月以上的孕妇,以及月经期妇女应暂缓治疗。2.左旋咪唑(Levamisole),剂量为每日4~5mg/kg,分2次服,疗程5天;或8mg/kg,顿服,疗程3天。与乙胺嗪联合使用可增强疗效。3.呋喃唑酮,成人剂量为每日20mg/kg,分2~3次口服,连服7天为一疗程。(二)对于微丝蚴阴性而临床不排除本病时可应用乙胺嗪作诊断性治疗。(三)乳糜尿患者应卧床休息,低脂饮食,多饮水。1%硝酸银或12.5%碘化钠肾盂加压灌注有一定疗效。(四)外科手术对睾丸鞘膜积液和阴囊象皮肿有一定疗效。下肢象皮肿多采用绑扎疗法、物理治疗、肌注桑叶注射液等综合治疗。外科治疗象皮肿易复发。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微丝蚴血症和有丝虫病症状、体征者均应给予病原治疗,并结合对症治疗。(一)病原治疗首选药物为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earbalnazine,DEC)。海群生对班氏及马来丝虫均有杀灭作用,对马来丝虫的作用胜于班氏丝虫,对微丝蚴的作用胜于成虫。此外,还可选用呋喃唑酮和伊维菌素。(二)对于体征明显的患者,则给予对症治疗,如纯丝虫性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可给服保泰松,同时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给予磺胺类药物、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中草药治疗;淋巴阴囊和阴囊象皮肿行阴囊大部切除整形术治疗;(三)对于晚期丝虫病人的照料方法有:1.卫生清洗,防止细菌感染;2.保持足部干燥;3.侵入性伤口的处理:抗霉菌及抗细菌的软膏;4.穿着舒适的鞋;5.防止损伤;6.合理绑扎患肢,日紧夜松,以缩小腿围。对少数巨型下肢象皮肿可施行游离全皮移植手术治疗。(四)丝虫病对生命威胁不大,早期及时能彻底治疗,一般很快恢复健康。但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和晚期象皮肿,影响劳动力甚大,还可致全身细胞感染而危及生命。陈为民:《人兽共患病》在丝虫病防治工作中,普查普治和防蚊灭蚊是两项主要措施。在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的地区,应将防治工作重点转人监测管理阶段。(一)普查普治: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治愈,既保证人民健康,又减少和杜绝传染源。普查应以1周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二)做好防蚊灭蚊工作:采用杀虫剂杀灭滞留在室内和畜舍的媒介蚊虫,并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来进行防蚊。(三)加强时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注意:1.对原阳性病人复查复治;对以往未检者进行补查补治;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发现病人,及时治疗直至转阴。2.加强对血检阳性户的蚊媒监测,发现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户为中心,向周围人群扩大查血和灭蚊范围,以清除疫点,防止继续传播。原有数据库资料以发热,下肢皮肤红肿的痛,睾丸肿痛,小便混浊,下肢及阴囊肿大,检查发现虫体或微丝蚴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丝虫病的发生与湿热有关。湿热蕴蒸,侵入机体,滞留脏腑经络而致本病。丝虫病多发生在多雨地区的多雨季节,此时雨湿较甚,加之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以致湿热偏盛,侵入机体,正邪相争,阻遏卫阳,滞塞气机,而见发热恶寒、胸闷咳嗽等证,甚者郁而化热,热毒偏盛而见"红筋胀"、"流火"等证。病邪迁延不去,日久生变,百病由生。湿热阻络,三焦壅滞,水道不通,或脾肾亏虚,气化不行,均可致水湿停滞,溢于肌肤而为肿。湿热内蕴,脾失升清降浊之职或脾虚气陷,肾虚不能藏精,则精微随溺下泄而见白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病源候论・水肿候》中记载"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肌肤而令肿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记载有:"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总之,丝虫病的早期多为湿热为患,而晚期则多为脾虚气陷及肾阴阳两亏。原有数据库资料(一)湿热郁表:证候:发热恶寒,头身酸痛,胸闷咳嗽,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分析:湿热外侵,阻遏卫阳,则发热恶寒,湿热蕴阻,气机受困,肺气不降,故胸闷咳嗽;湿邪困阻,脾阳不振,则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皆湿热之征。(二)湿热阻络:证候:上下肢(尤以下肢多见)局部或阴囊肿胀,瘙痒疼痛,纳呆口渴,溲黄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分析:湿热阻络,三焦壅滞,水道不通,水湿停滞,溢于肌肤而见肿胀;阻在下肢,则下肢肿胀;阻在阴部,则阴囊肿胀;阻在乳房,则乳房肿胀;经络滞塞。气血运行不畅,则瘙痒疼痛;湿热阻络,气机阻滞,故纳呆口渴;湿热下注,则溲黄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湿热俱盛之象。(三)湿热内蕴:证候:小便混浊或夹凝块,上有浮油,或带血色,或夹有血丝、血块,或尿道有热涩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分析:湿热内蕴,迫于下焦,清浊不分,泌别失职,则小便混浊或夹有凝块,上有浮油;若热盛的络,络损血溢,则尿浊带白,或夹有血丝、血块;温热下注膀胱,则尿道有热涩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皆湿热之象。(四)脾虚气陷:证候:尿浊反复发作,小便混浊如白浆,尿意不畅,小腹坠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劳倦或进食油腻则发作或加重,舌淡,脉虚数。分析:脾虚气陷,精微下泄,则小白混浊如白浆;气虚下陷则小腹坠胀;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加之精微下泄、气血来源不足,形体失养则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虚无力排泄,则尿意不畅;脾虚化生无力,则劳倦,或进食油腻尿浊加重;舌淡、脉虚数;皆脾虚之象。(五)肾阴亏虚:证候:尿浊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头晕耳鸣,烦热口干,颧红,舌质红,脉细数。分析:尿浊迁延日久,精微下泄,机体失养,则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肾阴亏虚,脑失濡养,则头晕耳鸣;虚火上炎,则口干、颧红;舌质红,脉细数,为肾阴亏乏,虚火内扰之象。(六)肾阳亏虚:证候:尿浊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s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沉细。分析:肾阳衰微,精关不固,不能藏精,精微下泄,而见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腰为肾之府,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阳,肾阳不足,关于温煦,则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腰膝酸软,面色s白,形寒肢冷;肾阳不足,脑失温养,则头晕耳鸣;舌质淡白,脉沉细;均为阳气亏虚,阴寒内盛之象。原有数据库资料(一)红丝疔:多有皮肤破损,局部红丝线样灼热疼痛有自下而上向B核发展的特点,局部疼痛与压痛均较剧,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二)子痰:早期以精索、阴囊处之结节肿胀应与子痰相鉴别。后者结节在附睾内,常粘在一起,不痛,少有反复发作;而丝虫的结节常粘着在精索、附睾上,疼痛,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原有数据库资料(一)辩证选方:1.湿热郁表:治法:清热解表,理气化湿。方药:银翘散加藿香、厚朴、半夏、杏仁。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荆芥穗、薄荷、豆鼓为辅、透热外出;牛蒡子、桔梗、甘草、杏仁合用解毒利咽,宣利肺气,藿香芳香宣透以化肌表之湿;厚朴、半夏理气化湿和胃。如热甚加石膏、栀子清热泻火;如湿甚则加生薏仁、白蔻仁渗湿化湿。2.湿热阻络:治法:清热通络、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前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酒等以清热解毒通络。若热毒甚,出现流火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赤芍;若湿盛加苦参、土服苓;若瘙痒甚则加白藓皮、地肤子;丹皮、丝瓜络。3.湿热内蕴:治法:清热化湿,分清泄浊。方药:程氏草萆Z分清饮。方中萆Z、菖蒲清热利湿,化浊利窍;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服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以清心活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去,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小便带血者加小蓟草、藕节、茅根;小便热甚,则加q蓄、海金砂。4.脾虚气陷:治法,健脾益气,升清固涩。方药:补中益气汤合苍术难名丹。前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陈皮和胃理气,当归养血,用少量升麻、柴胡、协助黄芪以升提下陷之阳气。后方苍术、白服苓健脾祛湿;破故纸、川芎温脾升阳;用少量川楝子、茴香理气以助升阳,龙骨收敛固涩。若胃脘胀满,呕吐嗳气,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积停滞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山楂消食健胃;若气虚及阳,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腹中冷痛,加高良姜、制香附、吴茱萸温中理气止痛。5.肾阴亏虚:治法:滋阴益肾。方药:知柏地黄丸。方用熟地滋阴填肾,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脾阴而因精,三药合用,补先后天之阴,并固精涩精,不使精微下泄;服苓淡渗脾湿;泽泻清泄肾火;丹皮清泄肝火;知母、黄柏滋阴益肾,降肾之虚火。虚火妄动,精关不固,肾虚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精血枯竭而见耳聋、足痿者,加紫合车填补精血。6.肾阳亏虚:治法:温肾固涩。方药:鹿茸补涩丸。方中鹿茸补肾阳益精血为主药;附子、肉桂温肾助阳;人参、黄芪、服苓、山药、莲肉健脾益气,以助先天;补骨脂、龙骨、五味子、菟丝子、桑螵蛸补肾温肾养肾,收敛固涩以制精微下泄。若阳虚不能制水,犯溢肌肤而为肿者,加泽泻、白术、车前子;五更泄泻者,加吴茱萸、肉豆蔻、生姜、大枣,若阳虚日久,瘀血内阻者,加桂枝、丹参,并重用附子以温阳化瘀。(二)针灸: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可精索炎、睾丸炎可针刺大椎、合谷、间使、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等。下肢象皮肿可针刺足三里、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昆仑、承山、复溜、光明、悬钟等。(三)中医药外治:1.象皮肿的外治:轻者可用麻黄、透骨草、木瓜、荆芥、防风、槟榔各10g,桑枝、花椒枝各30g,煎水烫洗。重者洗后可采取桑绑疗法,即用25%桑叶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自第3、4日开始用氯丁(或布质)胶松紧带或布带,自下而上绑扎患肢(松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晚上可松绑),三个星期为一疗程,间隔10天后,可进行第二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应坚持绑扎至少二年以上。在桑叶注射液注射过程中,可有注射局部疼痛、发冷、发热、头晕等反应,卧床休息后可逐渐减轻。重者洗后亦可采取烘绑疗法,即将患肢放在能耐受的高温(60-100℃)烘炉内,每次热烘30-60分钟,烘后用布带绑扎,每日或隔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间隔10天后可作第二疗程,直到局部病变基本消退。2.淋巴液肿、鞘膜积液、淋巴结和淋巴管曲张,均可络石藤、泽兰、q蓄、地肤子各15g煎水,熏洗患处。3.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在内服药物的同时,可用双柏散调水外敷。药用侧柏叶、大黄各20g,黄柏、薄荷、泽兰各10g研末。4.单方验方治疗:荠菜、芹菜根、棉花根皮等可选用一种,适量加水煎服治疗乳糜尿。小蘖、龙葵、野菊花、桉叶各15g煎水薰洗或用25%紫花地丁糊或鲜木芙蓉叶捣烂外敷,治疗象皮肿。桑枝、花椒枝、红花桔各30g煎水烫洗,治疗象皮腿。原有数据库资料(一)抗丝虫药可选用海群生、呋哺嘧酮、左旋咪唑等。(二)对症治疗:1.反复发作的乳糜尿,可用2%碘化钠或1%-2%硝酸银,6-10ml/次,作肾盂冲洗。2.鞘膜积液、象皮肿,可行手术治疗。(三)单方验方:1.射干15g,水煎后加适量白糖,1日分3次服,或制成水丸,4g/次,3次/日,治疗乳糜尿。2.芹菜根、荠菜、糯稻根、川萆Z各30-60g,水煎服,治乳糜尿。3.五苓散加小茴香,水煎内服,外用玄明粉敷局部,治睾丸鞘膜积液。1.北京协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P3952.陈为民:《人兽共患病》,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5733.原有数据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