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之一,也称缺盆骨损折、锁子骨断伤、井拦骨折断。锁骨是两个弯曲的长骨,位于胸部前上方,桥架于胸与肩峰之间,是肩胛带与躯干的唯一骨性联系。锁骨是“∞”形,内侧2/3凸向腹侧.且有胸锁乳突肌和胸大肌附着;外侧1/3凸凹向背侧,并有三角肌和斜方肌附着。锁骨细长,部位表浅,易受暴力而发生骨折。锁骨骨折通常分为外1/3骨折、中1/3骨折和内1/3骨折。由于其解剖上的弯曲形态,以及不同横切面的不同形态,因此在两个弯曲交接外的锁骨中1/3形成应力上的弱点,同时该处无肌肉保护,故在锁骨中1/3处容易发生骨折。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
中医将锁骨骨折归人“伤骨”范畴。病因为外伤引起局部脉络受损,气血凝滞,营血离经,阻塞经络而致。
【临床表现】
锁骨局部肿胀,疼痛和压痛,异常的高突畸形。
【辨证分型】
分三期。①初期:肩部筋骨脉络损伤.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凝滞,经络受阻。②中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但瘀肿虽消而未尽,骨尚未连接。③后期:骨折虽已连接,但筋骨未坚,关节粘连。
【养生及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或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①可应用活血化瘀消肿的中药,如当归、川芎、乳香、没药、地鳖虫、三七、红花。再随证分期选用中药,如中期选用丹参、自然铜、骨碎补、续断、桑枝;后期选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黄芪、党参、白术。⑦中成药选用七厘散、黎峒丸。③有活血化瘀作用的单味中药有土鳖、红花、全竭、丹参。
2.外治-①固定法:采用横“∞”字绷带固定法。先在患者两腋下各垫一个较大的棉垫,然后用宽布带从患侧肩后经腋下绕至肩前上方,横过背部,经对侧腋下绕过对侧肩前上方,再绕回背部至患侧腋下,如此反复包绕8一lO层,固定4星期。对幼儿青枝骨折或无移位骨折可以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星期。②敷贴法:骨折初期可在患处外敷消瘀止痛膏,中期外敷接骨续筋软膏,后期外敷坚骨壮筋膏。有祛瘀止痛,活血止痛的作用。
3.针灸法耳针:取脑、神门、敏感点,捻转手法,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4.正骨法应用整骨手法复位。患者坐低凳,挺胸抬头,双手叉腰。医生站其背后,用右足踏于凳缘,膝部位于患者两肩胛骨之间,然后双手分别握住患者两上臂前外侧.并向背部徐徐牵拉,使之挺胸伸肩,即可矫正缩短、成角和侧方移位。
5.导引法①抓空增力:骨折复位固定后,可作手指、腕肘关节屈仲活动和用力握拳活动。②扩胸:作肩部伸展活动。③轮转辘轳:逐渐作肩关节的各方向活动,重复做肩外展和旋转活动。以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肿胀,减轻疼痛,防止粘连。
6.食疗法:①鸡蛋壳适量。炒黄后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②螃蟹50克(洗
净捣烂),热黄酒50克,冲入滤汁服。以上用于骨折早中期肿胀疼痛,瘀斑青紫者。③冬
瓜150克,排骨100克,煮汤,佐餐食。④薏苡仁500克,赤小豆100克,红枣50克,煮汤。以上用于骨折后期患肢肿胀者。有消肿止痛补益肝肾之功。
锁骨骨折用“∞”字绷带或双圈固定时,如发现手指有麻木、疼痛,手指皮肤苍白或发紫,桡动脉扪不清,表示固定过紧压迫血管神经束,应及时松解,解除压迫,随时调整绷带的松紧度。锁骨骨折不必强求解剖复位.稍有移位对上肢功能也妨碍不大。患者平时应注意维持挺胸提肩姿势。固定期间,夜间须仰卧平板床,两肩胛区垫一块薄枕,使其两肩保持后伸位。幼儿青枝骨折愈合迅速,可不必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