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羰基镍】分子式C4O4Ni,结构简式Ni(CO)4,分子量170.73。无色或黄色流动易挥发液体。蒸气有剧毒!熔点-19.3℃,沸点43℃(100000帕――751mmHg)。密度(17℃)1.318克/厘米3。受热易分解,60℃时易爆炸。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氯仿、四氯化碳、苯等有机溶剂。还溶于浓硝酸和王水。用于制取高纯度镍粉。可由纯一氧化碳在常压或加压下与镍粉反应制得
性质:无色挥发性液体。极毒!密度1.32g/cm3(17℃)。熔点-25℃。沸点43℃。不溶于水、稀酸和稀碱,溶于乙醇、乙醚、苯、四氯化碳、氯仿、浓硝酸和王水。受热易分解。60℃爆炸。其中的镍的氧化态为零,价电子数为18,配位数为4,呈四面体构型。工业上由纯一氧化碳在常压或加压下与镍粉作用而得,或由碱性镍盐溶液在还原剂(如连二亚硫酸钠)存在下与一氧化碳反应制得。它是热分解法制备高纯镍的原料,也是有机合成中供给一氧化碳的原料,还可做催化剂。人吸入四羰基合镍蒸气,中毒难于治疗,甚至死亡。
羰基镍(四羰基镍;四羰酰镍)
1.33羰基镍(四羰基镍;四羰酰镍)
1.33.1基本信息库
中文名称:羰基镍。
英文名称:Nickelcarbonyl。
别名:四羰基镍;四羰酰镍。
别名:Nickeltetracarbonyl。
CASNo.:13463-39-3。
分子式:C4O4Ni;Ni〖DK〗(CO)4。
分子量:170.73。
包装标志:13(剧毒品),34(易燃液体)。
包装方法: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1.33.2理化性质库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挥发性液体,有煤烟气味。
熔点(℃):-25。
沸点(℃):43。
相对密度(水=1):1.3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5.9。
蒸气压(kPa):53.32/25.8℃。
燃烧热(kJ/mol):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闪点(℃):<4。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
危险特性:易燃,本品在空气中氧化,加热至60℃时发生爆炸。受热、接触酸或酸雾会放出剧毒的烟雾。
1.33.3应急处置库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1.33.4管理信息库
处置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废弃处置(洗消):用焚烧法处置。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
1.33.5毒理学资料库
急性毒性:大鼠LD50:(13±1.4)mg/kg(腹腔注射);(21±4.2)mg/kg(皮下注射);(22±1.1)mg/kg(静脉注射)。LC50:200~400mg/m3,30min(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给大鼠LD50的剂量,经静脉、皮下、腹腔投毒后,24h内脏器官肉眼检查无变化,第二天可见肺、肝脏肿大。肺部病变表现为肺水肿和灶性出血,肺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肺泡上皮细胞肥大和增生,肺泡壁增厚。肝脏为肝小叶中央中度淤血。中枢神经系统水肿,大脑半球毛细血管出血。约经二周后存活动物病理变化可趋好转。
代谢:兔吸入浓度为291mg/m3后5min,发现镍在肺、血和肾的滞留量分别为38.1%,11.5%及7.9%,肝内含量甚微。三天内约可随尿排出吸收镍的62.2%。
中毒机理:羰基镍进入深部呼吸道后,可迅速穿透肺泡壁并以整个分子形式作用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抑制细胞膜中含巯基蛋白质,引起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使血浆液体漏出至血管外,存在于组织间隙内。同时,某些毒性物质,包括脂质过氧化产物可损伤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从而使肺泡间质渗出增加,继而出现肺水肿。
致癌性:镍及其化合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为致癌物。
危害分级(GB5044―85):I级(极度危害)。
1.33.6.应急医疗库
诊断要点:
(1)早发症状:吸入高浓度的羰基镍蒸气后5~10min出现头昏、头痛,步态不稳,头部沉重感,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眼刺痛、流泪、咽痛、胸闷、咳嗽等神经症状和黏膜刺激症状,脱离中毒环境后上述症状逐渐好转,一周内可以恢复正常。
(2)晚发症状:部分患者早发症状缓解或减轻后,经8~36h的假愈期出现剧咳、发热、胸骨后疼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发绀,严重者端坐呼吸,咳稀薄或血性泡沫痰、心率快、血压下降,双肺闻及大量干、湿罗音。X线胸片显示肺门阴影扩大,双肺斑片状或云絮状阴影,可见到心影扩大。少数病人伴发心、肝、肾损害,出现心律紊乱,心电图有S-T段降低、T波低平或倒置、Q-T延长,肝肿大,黄疸,尿常规异常。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WBC总数升高,核左移,可出现中毒颗粒;血清ALT,AST和胆红素升高;尿常规可有蛋白阳性和透明管型;尿镍升高(正常参数值<0.17μmol/L=。
处理原则:
(1)急救立即将患者脱离中毒环境,清除体表污染,安静休息,严重观察。吸入的毒物量大时应吸氧、镇静、静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防止肺水肿和急性心肌损害。
(2)解毒剂二乙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ithiocarb)驱镍治疗。首剂按25mg/kg静注,24h总量不超过100mg/kg,也可做每次0.5g、一日三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口服,但口服疗效差,且多有胃肠反应。
(3)对症治疗:①吸氧、镇咳。②出现肺水肿时足量、短程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每天20~60mg静注或静滴),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消泡剂,控制液体入量、脱水、利尿、镇静,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③心肌损害绝对卧床,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口服硝本地平10mg,一日三次,以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等以促进损伤心肌的修复;也可采用1,6-二磷酸果糖、辅酶Q10、门冬氨酸钾镁等治疗。
预防措施:
在有羰基镍气体的车间,注意加强密闭和通风措施。当有接触蒸气的可能时必须戴防毒面具进行操作。车间定期作措施检查,工人定期体检。
1.33.7侦查检测库
1.33.7.1监测方法
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便携式化学发光检测器;气体检测管法。
2.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类别来源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空气徐伯洪,闫慧芳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比色法空气陈安之主编:《作业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方法》
丁二肟比色法空气杭士平主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
1.33.7.2国家标准
1.中国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
最高容许浓度(MAC)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
0.002mg/m3――
2.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001mg/m3
中文名:羰基镍;四羰基镍
英文名:Nickelcarbonyl;Nickeltetracarbonyl
分子式:C4O4Ni
结构式:
分子量:170.73
CAS号:13463-39-3
RTECS号:QR6300000
HS编码:
UN编号:1259
危险货物编号:61031
IMDG规则页码:6202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挥发性液体,有煤烟气味。
主要用途:用于制高纯镍粉,也用于电子工业,及制造塑料中间体,也用作催化剂。
熔点:-25
沸点:43
相对密度(水=1):1.32
相对密度(空气=1):5.9
饱和蒸汽压(kPa):53.32/25.8℃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等多数有机溶剂。
临界温度(℃):200(约)
临界压力(MPa):3.04
燃烧热(kj/mol):
燃烧爆炸危险性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
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4
自燃温度(℃):无资料
爆炸下限(V%):2.0
爆炸上限(V%):无资料
危险特性:暴露在空气中能自燃,遇明火、高热强烈分解燃烧。能与氧化剂、空气、氧、溴强烈反应,引起燃烧爆炸。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第6.1类毒害品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14;34
包装类别:Ⅱ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工原料、碱类、酸类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驶。
毒性危害
接触限值:中国MAC:0.001mg/m3苏联MAC:0.0005mg/m3美国TWA:ACGIH(0.05ppm[Ni]),(0.12mg[N门/m3)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属高毒类LD50:39mg/kg(大鼠腔膜内);63mg/kg(大鼠皮下)LC50:35ppm7小时(小鼠吸入)
健康危害: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并有全身毒作用,可导致肺、肝、脑损害。如肺水肿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死亡。急性中毒:早期表现有头痛、头晕、步态不稳、视力模糊、眼刺激、恶心、心悸、胸闷、气短等。迟发的症状主要有明显的胸闷、气短、严重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心动过速等,这些是肺水肿及弥漫性间质肺炎的表现。镍及其化合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为致癌物。
急救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该佩带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泄漏处置: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厂商特别推荐的化学防护服(完全隔离)。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沙土或其它不燃性吸附剂混合吸收,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编辑词条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本词条对我有帮助0
收藏到:同义词:暂无同义词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0条)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