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拜耳健康促进杯”社区慢病知识大奖赛风采展示全球每10秒钟就有两个人被诊断为新发糖尿病和一个糖尿病患者死亡。
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2.85亿,每年有400万人死于糖尿病。
2010年糖尿病将耗费全世界医疗保健开支总数的11.6%。
在我们的目光聚焦在甲型H1N1流感,为它的感染人数增加担惊受怕的时候,却不知道就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地球,每10秒钟就有两个人被诊断为新发糖尿病,一个死亡。同样,今年10月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糖尿病流行病学最新数据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达到2.85亿,每年有400万人死于糖尿病,而且糖尿病是失明、肾衰竭、心脏病、中风和截肢的主要原因。无论从患病人数还是死亡率、致残率来说这都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
它的可怕之处更在于这意味着糖尿病蔓延已经濒于失控。1985年权威数据显示全球有3000万糖尿病患者;2000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5亿;而过了仅仅不到10年的今天,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接近3亿,如果按照现在的增长率,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总数将超过4.35亿。
这个惊人数字的背后是它带来的巨大的经济负担,预测2010年糖尿病将耗费世界经济至少3760亿美元或全世界医疗保健开支总数的11.6%。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4900亿美元。由于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与管理,所以诊疗费用往往会使家庭陷入困境,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地区更是如此。
面临如此险峻的局面,国际社会给出了针对这一顽疾的处方,也就是从今年开始连续5年(2009-2013)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糖尿病教育和预防”
●糖尿病预防
全球糖尿病前期人数估计在3.44亿,预计到2030年可增长到4.72亿。
我国城镇居民糖尿病前期者至少有2000万人。
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干预2型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不良生活方式是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发病率逐年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极大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美国护士健康调查发现,通过戒烟、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和保持合理体重可以使女性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74%,冠心病发病率下降82%,糖尿病发病率下降91%。因此,针对糖尿病预防有三剂处方,分别是:科学饮食、适度运动和药物干预。
东进西退
WHO推荐的适宜膳食能量构成: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应为55%至65%,糖尿病发病最高的大城市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仅占总能量的41%。
成年人每天应摄入谷类食物250g至400g。
处方一 科学饮食
清晨,小美对着满床的衣服发脾气,似乎穿哪件都显得身上多了2公斤脂肪,而她已经处于第N+1次减肥计划中的第14天,效果并不显著。于是,她决定对自己更加严格,完全按照“低碳水化合物减肥法”的指示,杜绝淀粉。
早餐多一点儿无妨,白煮蛋+牛奶。忙碌了一个上午,小美几乎忘记午餐,随便叫了一客外卖,把里面的米饭统统剔除,可是肉吃了不少,心里觉得不安,会不会吃得太多呀?算啦,晚上不吃就是了,那才是减肥的关键。加班后回到家,小美喝了一瓶酸奶,吃了一个苹果,上网跟网友分享减肥经验到半夜,上床睡觉,她梦见自己像T台模特那样有型有款,轻盈美丽。可是她做梦也不会想到,她现在真正需要考虑的不是腰围什么时候能到一尺九,而是糖尿病的威胁。
小美的食谱有个问题,就是仅仅限制了淀粉的摄入,而脂肪蛋白质并不少,总热量仍然很高,这与目前我们城市居民饮食结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较西化,植物性食物偏少。有研究提示,长期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食可抑制胰岛素分泌,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糖尿病。
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非常有利于预防慢性病,但过去50年,我国先后进行四次全国性营养调查:1959年、1982年、1992年和2002年,发现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经历了三次变迁。
2002年城乡居民谷类食物比1982年和1992年分别下降21%和10%,与1982年相比,平均每标准人日谷类食物的摄入量下降了108g,明显低于合理范围。而肥胖和糖尿病发病最高的大城市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最少,提供能量只占总能量的41%。
中国居民谷类食物摄入量逐年减少
因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第一条就强调“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基本保证”。同时,国际社会也肯定了东方饮食结构的合理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适宜膳食能量构成是:来自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为55%至65%,来自脂肪的能量为20%至30%,来自蛋白质的能量为11%至15%。因此,应保持每天膳食中有适量的谷类食物。一般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50g至400g。
去精取粗
每天食用85g的全谷食品能减少若干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潜在益处。
建议每天最好能吃50g以上的粗粮。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适宜膳食能量构成
唐女士的父母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几年前回老家省亲回来后决定在那里长住。唐女士对此一直不以为然,那里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卫生环境也肯定不行,她打算趁着假期去探望他们,并劝他们回来。她和儿子风尘仆仆地赶到,正赶上午饭,高粱米饭,玉米面馒头,葱炒笨鸡蛋,猪肉炖扁豆,拍黄瓜,拌西红柿。略显简单,但味道不错,一家四口有说有笑地吃得挺香,连平时挑食的小宝也吃了不少。
邻居们听说他们来,这家送来几斤自家种的地瓜,那家送来几个自己产的玉米,还有送樱桃桑葚的,都很美味。几天下来,唐女士发现自己不便秘了,这个顽疾已经折磨她很久,各种方法试了很多,但通通效果不大。儿子小宝以前也有这个问题,现在也和她一样顺畅,小脸晒黑了,但胖胖红红的,很健康。
10天很快过去了,母子俩即将离开,他们有点儿想念北京,但也对这个乡村依依不舍。送别的时候,唐老伯说:不给你们拿啥东西了,北京啥都有,但是你们得记住,回去吃饭别吃太精,粗粮多吃点儿,没坏处。
唐老伯这话一点儿没有错,粗粮不仅对便秘有好处,与细粮相比,粗粮更有利于防止高血糖。原因在于粗粮可以很好地克服碳水化合物血糖生成指数相对较高的缺点。
1981年,Jenkins等提出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index,GI)的概念,用来表示进食碳水化合物后对血糖的影响。GI值:指含50g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与相当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体内血糖反应水平的百分比值,反映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一般将葡萄糖的血糖生成指数定为100,主要食物GI指数见表。
在主食摄入量一定的前提下,每天食用85g的全谷食品能减少若干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因此建议每天最好能吃50g以上的粗粮。
食物GI指数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指出:粗细搭配有利于合理摄取营养素。粗细搭配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适当多吃一些传统的粗粮,即相对于大米、白面这些细粮以外的谷类及杂豆,包括小米、高粱、玉米、荞麦、燕麦、薏米、红小豆、绿豆、芸豆等:二是针对目前谷类消费的主体是加工精度高的精米白面,要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面。
《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05)》也指出,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潜在益处,还能降低冠心病风险等。
另外,对于许多患者很难改变饮食习惯,或因胃肠功能下降需要喝粥及其他细软食物的患者,服用药物阿卡波糖亦可降低GI值,原因是阿卡波糖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间接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数,对于谷物为主的东方人控制血糖是有益的选择。
糖尿病运动频率:每周3至4次
糖尿病运动时间:每次20至40分钟
糖尿病运动时间表:餐后60至90分钟
处方二 适度运动
目前已经公认运动能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那么怎样运动呢?
1.糖尿病运动方式要以低阻力,高重复性,低负重的运动为主。例如:太极拳、游泳、慢跑等。
2.糖尿病运动强度衡量标准:目标心跳率
目标心跳率=[(220-年龄)-休息心率]×60%~85%+休息心率
患者只要量出自己安静不活动的心率即“休息心率”,代入公式中,就是表示运动中,我们希望达到的运动强度及心跳率。
3.糖尿病运动频率:每周3至4次
4.糖尿病运动时间:每次20至40分钟
5.糖尿病运动时间表:餐后60至90分钟
●药物干预
葡萄糖耐量受损(IGT)者罹患糖尿病的几率为正常人的4倍。
葡萄糖耐量受损患者给予阿卡波糖能够预防糖尿病发生。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有效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
李医生今天的心情不好,刚刚在电话里同夫人吵了一架,岳父刚刚突发了一次心脏病,虽然抢救及时,病情也不严重,但吓了大家一跳,而且在检查的时候发现老人有多种疾病,其中包括糖耐量异常,已经处于得糖尿病的边缘。夫人责怪他作为一个内分泌医生,居然没有把老人照顾好。
李医生一方面很内疚,也担心老人健康,但另一方面又委屈,因为他早在一年前就让岳父来医院全面体检,尤其是要查糖耐量。作为一个医生,他很清楚,岳父的生活方式有可能会引发糖尿病,他身体偏胖,平时不大爱活动,最喜欢的是下棋、看电视。所以多次督促老人去检查,无奈老人一提去医院就摇头。
现在老人被诊断为葡萄糖耐量受损(IGT),也就是俗称的糖尿病前期。这次无论如何不能再听之任之,更何况有心脏病风险,李医生决定去和老人的主治医生探讨,生活方式加药物干预,无论如何要切实地发挥一个医生女婿的作用。
国际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者罹患糖尿病的几率为正常人的4倍。患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又称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很高。另外,高血糖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应积极进行早期干预,而IGT阶段是心血管疾病血糖管理的最佳时机。
遗憾的是,虽然糖尿病的危害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包括一些医务人员在内的很多人对IGT则明显认识不足,糖尿病前期的漏诊率非常高,实际上,在糖尿病前期给予患者阿卡波糖能够预防发展为糖尿病。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完成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糖尿病前期者至少有2000万人。由于多数糖尿病前期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空腹血糖异常,往往错失了预防糖尿病发生的最佳时机。
针对糖尿病前期应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即上述的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减轻体重等。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药物干预,目前,阿卡波糖是唯一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以用于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另外,糖耐量异常者如果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更应该服用阿卡波糖。这里所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史、肥胖、吸烟、50岁以上等。
而且,数据表明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因为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平均减短5-10年的寿命;伴随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发生中风的概率是单纯高血压患者的2倍;而超过80%的亚洲糖尿病患者比以往更有可能经历突发性中风和心脏病。因此为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小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是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治疗领域所特别强调的。
●糖尿病教育
与其他疾病相比,糖尿病是最需要患者自我管理的疾病,甚至有人认为糖尿病患者需要自己负责90%以上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必须了解相应的技术和知识,并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糖尿病管理中。因此,进行患者教育是应对这一疾病挑战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方兴未艾的中国糖尿病教育首先开具两剂处方:
处方一 进入社区
2009年,庞大妈所在的社区开设了社区健康学校,非常注重自我管理糖尿病的她,第一时间就报名参加了。“我感觉就像回到了上学时代,上课前先领课程表,课后按时交作业,定期老师还会抽查考试,一点都不含糊。而且在这个学校里,大家都是病友,不但老师会讲糖尿病怎么预防,怎么安全用药,有哪些治疗的误区,同学之间也相互讨论,特别受益。庞大妈腼腆地说:“现在我已经从初级班和中级班毕业了,盼着高级班赶快开课,不知道能不能学成之后当个老师呐。”
中国是慢性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患者群体日益呈现年轻化和扩大化的趋势。如何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解决方案,如何帮助更多的人掌握慢性病知识、有效防治及自我管理慢性病,已成为中国医药界面临的共同课题。
大医院虽然设备齐全,专家资源丰富,但人满为患,挂号、看病、拿药,去一趟没有半天看不完。慢性病需要终身治疗,必须教育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将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结合起来,加强社区在防治慢性病发展上的作用尤其重要。近年来国家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医疗工作指导精神,并出台《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防治社区慢性病提出了明确要求。
社区医院很方便,但以往的社区医院药品、设备不全,医生水平有限,总让人放心不下。响应国家号召,很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共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以历时最久的“拜耳社区健康小屋”为例,它搭建了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沟通平台,通过大医院专家对社区医生的培训,提供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车等方式,改进社区医院的就诊环境,提高社区医生的专业水平,从而让社区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放心地在家门口看病。
自2006年诞生至今,“拜耳社区健康小屋”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7个城市的近百家社区。“小屋笑脸”对很多慢性病患者来说,就意味着大医院的专业水平和社区医院的贴心服务二者兼得。庞大妈参加的社区健康学校,就是“拜耳社区健康小屋”新的一个教育项目,它能系统培训社区居民防治慢性病的知识和技能。
糖尿病教育,社区先行,我们期待着更多力量的加入,更加完善社区平台。
处方二 喜闻乐见
凉菜:拌三丝
主料:芹菜200克、胡萝卜丝200克、鸡肉75克
热菜:麻婆豆腐
主料:豆腐400克、牛肉100克
主食:米饭一份
总热量:1800千卡
您认为以上的食谱是来自于某个专业美食网站么?是来自某个营养师的独家秘方么?都不是,这是第九届“拜耳健康促进杯”社区慢病知识大奖赛半决赛风采展示环节,北京呼家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表队向评委呈交的一份圆满的“模拟食谱”,既控制了总热量,又保证了食物多样性。
另一位来自四川的参赛选手说:“以往人们对川菜的印象是味道重,用油多,可是我们这道菜,不仅色香味上保持了川菜的独特,热量上也不超标,符合糖尿病控制的标准,做起来还简单。这次没白来,通过比知识,比技能,不知不觉就把糖尿病管理的事儿给记住了。”
“拜耳健康促进杯”社区慢病知识大奖赛始于2001年,至今已走过9个年头,在严峻的慢性病现状和发展趋势面前始终保持着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特点。第九届大赛除了包含传统的知识考核环节,也新增了考察动手能力的烹饪比赛和体现慢性病防治态度的个人风采展示环节,推动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管理疾病,快乐学习,快乐动手,创造快乐的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