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突发性聋

自血光量子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探讨

2009-11-29 qkzz.net A +

自血光量子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探讨推荐到首页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年第05期1/2页12

【关键词】突发性聋

  【摘要】目的探讨自血光量子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血光量子治疗100例突发性聋患者,其中50例单纯采用药物法,另50例采用自血光量子辅以药物治疗。结果单纯采用药物法50例,有效41例;自血光量子辅以药物50例,有效率48例,光量子组优于单纯药物组;发病≤7天内接受治疗48例,有效47例;~14天治疗22例,有效20例,>14天治疗30例,有效22例。提示自血光量子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确切,且发病<7天内就诊者效果最佳。结论利用自血光量子方法治疗突发性聋疗效确切,方法简单易行,疗效高、操作简便,禁忌证少,易被患者接受,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自血光量子;突发性聋;血液流变学  突发性聋临床较多见,多累及单耳,发病年龄以40~60岁成年人发病率高,男性较多,春秋季节易发病[1]。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使患者完全恢复听力,单纯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自血光量子可以改善内耳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对突发性聋效果较好。为进一步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光量子与常规药物疗效,在采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光量子综合治疗来观察患者的听力恢复程度,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患者均符合听力在瞬间或数小时、几天内听力下降的感音性耳聋,听力损失在60db左右,听力曲线显示高频下降型、低频下降型或平坦型,其他结合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及有关病史综合判定。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在15~65岁。该组病例经纯音测听检查,电测听听力曲线在60db以下12例,60db以上88例。单侧84例,双侧16例,以单侧发病多见。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发病≤7天接受治疗54例,7~14天24例,>14天22例。

  1.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分为单纯使用药物组(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能量合剂、地塞米松等)与自血光量子+辅助药物(能量合剂、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无菌操作采患者肘静脉血150~200ml,抗凝后置特制一次性透紫外线血袋内,将血袋置在cyd-9401紫外线光量子血疗仪上进行10个生物剂量波长239~365nm紫外线照射,同时以5l/min的氧流量同步充氧照射及振动8min,暗红色的静脉血变成鲜红色达到血氧饱和后,按120~160滴/min回输给患者,每疗程5次,隔天1次,第2个疗程间隔半月。

  2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听力恢复原正常水平;(2)显效:提高30db以上;(3)有效:提高20~30db;(4)无效:听力无明显提高。效果:通过临床证实,单纯使用药物组50例,有效41例,自血光量子加辅助药物组50例,有效48例,故自血光量子优于单纯药物组(χ2=5.005,p<0.05)。全组治愈26例,显效44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

  3讨论  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大多数学者认为与病毒感染、血液粘度增高、自身免疫反应、椎基底动脉硬化造成耳蜗动脉管腔狭窄及内耳循环障碍有关。近年有研究认为无论病毒感染或内耳血管痉挛、血栓或微栓子均可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导致内耳细胞代谢障碍、电解质平衡失调、基质氧化减低,乃至细胞变性、坏死,而造成不可逆病理变化。病毒感染可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变,特别红细胞、血小板粘滞度增加,造成红细胞凝集,血流减慢,血栓形成,突聋患者血液粘度增高,形成高粘滞状态[2]。有认为与过敏反应、内耳水肿、内淋巴积水、代谢障碍有关,亦有认为与窗膜破裂有关,总之无论何种致病因素,内耳循环障碍是突发性耳聋的共同基础。

  自血光量子治疗突发性聋,此疗法可显著提高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和组织氧储量、改善内耳听觉器官缺氧状况,增强有氧代谢,加速毛细胞以及耳蜗前庭神经纤维的修复,促进功能恢复,防止耳蜗听器毛细胞的病变与坏死;感染或过敏因素可使内耳局部水肿,造成局部缺氧,而缺氧又可加重局部水肿,形成恶性循环,自血光量子治疗既可改善局部缺氧状态,又能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消除水肿,利于局部血管灌注和供氧,从而打断水肿与缺氧恶性循环,已有研究表明血液光量子疗法能促使红细胞的氧合作用增强、血小板聚集下降,促进病变组织内微循环的改善和氧的利用[3]。自血光量子疗法可使血液中的某些吸收光量子能量的细胞及分子处于高能状态,反应性被激活,充氧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使静脉的氧含量提高20倍,并能改善耳微循环,使听力提高[4]。可改善血液流变,降低血液粘滞度、血小板聚集率,增加红细胞脆性,促进溶血,解除内耳血管阻塞,恢复血循环,改善组织代谢,促进听力恢复,同时亦可加速水肿消退,渗出物吸收,促进功能恢复,防止耳蜗听器毛细胞发生病变与坏死,自血光量子疗法对抗病毒,矫正血液流变学-血管学障碍,改善耳蜗循环是有效方法,同时能使感觉神经兴奋灶降低,化学作用分解成臭氧,降低血粘度,还有杀菌消毒,抗病毒作用[5]。此疗法操作比较简单,而且使用一次性透紫外线血袋,无交叉感染,使用安全,无副作用,对急性期突发性耳聋治愈率高,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樊忠,王天铎.实用耳鼻咽喉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02.

  2贺广湘,龚询虎,谢金诚,等.突聋的血液流变学观察.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3(1):9.

  3粟秀初,冯幼启.紫外线辐射和充氧的自身血液回输疗法.实用内科杂志,1991(11):147. 

  4廉能静.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突发性耳聋.中国激光医药杂志,1992,4(1):247.

  5傅其银,薛汉阳,陈根福.光量子血疗仪及临床应用.上海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4,45(2):39-40.

  作者单位:322100浙江东阳,东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编辑:齐永)

1/2页12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