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空肠曲曲菌(campylobacter)是1973年Butzler等自腹泻病人粪便中分离显现,当前已熟悉其为人类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空肠曲曲菌肠炎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超过细菌性痢疾,在发展中国家几乎同细菌性痢疾。
【诊断】
取新鲜粪便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关显微镜下观察到急速运动的曲曲菌可作出快速诊断。确诊有赖粪便进行培养。
【治疗措施】
患者大多自愈,但排菌数月,病后最长排菌达1年。给抗菌药物治疗能快速控制腹泻,中止排菌。可选用阿米卡星、庆大霉素、阿莫西林等。对症治疗亦应重视,有脱水者宜予以订正。[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原学】
空肠曲曲菌属能引发人及动物腹泻。与人类相关的包含空肠曲曲菌、胎儿曲曲菌及小肠曲曲菌,以空肠曲曲菌致病最多。空肠曲曲菌菌体细长,呈弧形、螺旋形或逗点形,革兰阴性,在微氧环境42℃生长良好。
【发病机理】
本菌进去肠道后在含微量氧环境下快速繁衍,主要侵犯空肠、回肠和结肠,侵袭肠粘膜,构成充血及出血性损伤。这些年来观察到有些菌株能产生类似霍乱肠毒素,引发肠腔内液体分泌扩充。
【风行病学】
世界各地均有发病,并逐年来有扩充走向。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孟加拉等在幼儿腹泻事检出率高达40%,呈散发或风行。有称多次由污染的食物、奶品和水源引发的空肠曲曲菌肠炎大型爆发,次次累及数百人,有的数千人。散发病吏以儿童为多。健康带菌率约1.2%~3%,各地区不一。家畜家禽及鸟粪便中常可分离出空肠曲曲菌,成为传染源。
【临床表现】
起病急,有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轻症腹泻整形水样便,重症粪便带粘、血、脓,如细菌性痢疾,有的有血样便。大便每日6~10次,量不多,重症可达20次。国外称小儿空肠曲曲菌肠炎血便占60%~90%,国内称占3%~10%,可能源于差异型别菌株致病的原因。病程中可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阑尾炎、胆囊炎或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