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突发性聋

健康教育在治疗突发性聋疗效中的作用

2009-11-28 qkzz.net A +

健康教育在治疗突发性聋疗效中的作用推荐到首页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年第07期1/2页12作者单位:810001青海西宁,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

【关键词】突发性聋健康教育效果

突发性聋简称暴聋,是指几小时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一种感音神经性耳聋。可伴有耳鸣和眩晕,除听神经外,无其他脑神经症状及体征,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我科自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突发性聋患者5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耳鼻喉科分会1997年制订突发性聋诊断标准[1],给予健康教育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58例,其中男20例,女38例,中度耳聋30例,重度耳聋28例,年龄21~78岁,平均49.5岁。左耳22例,右耳36例。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滴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和激素治疗,同时辅助高压氧治疗,健康教育指导。

2.1心理指导突发性聋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耳鸣发生,因而患者常有焦躁不安、恐惧及自卑心理。担心耳聋治不好,给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困难,由于失去听力,不如以前那样与别人进行正常交谈,因此,心情异常苦闷,针对这种心理特点,护士和患者谈话时,单侧者应在其健侧耳边说话,双侧者声调要提高,当患者进话时,要耐心倾听,态度温和而亲切,全面了解发病的心理因素及社会背景,有的放矢地指导患者,正确对待和解决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告诉患者消除不良的心境,因为会使人意志消沉,而且对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2]。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将突聋的发病机制、转归、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不同方式传授给患者,使其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保证良好的心态。看一些有趣的书籍,听一些轻柔的音乐,使其精神放松,心平气和地接受和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对治疗无效或疗效不理想者,在深表同情的同时,要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在出院后以良好的状态回到以前的社会环境中。

2.2行为指导(1)嘱患者严格戒烟,烟草的烟雾中含有尼古丁及微量氰化物等多种有毒物质,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内缺氧而受损,增加血液中纤维蛋白的水平,诱发血小板积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加重缺氧。(2)发病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患病的24h内,是最佳治疗时机,发病到就诊时间的早晚对该病的预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争取时间尽早治疗,使患者了解休息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少活动,多休息,在病情发作时,应平卧休息,避免病床摇动,以免引起眩晕。护士要保持病室的安静,整洁。另外,为避免患者寂寞要鼓励其亲友常来探访,坚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减少到公共场所活动,如游泳、坐飞机,并预防感冒。(4)海拔3000~5000m的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增高,缺氧加重,因缺氧引起的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和高粘血症亦相对严重,影响血液流变学,导致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是突发性耳聋的重要治病因素[4],所以应尽量避免在高海拔地区长期工作和生活(本文中患者均生活在2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

2.3饮食指导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限制盐和水的摄入,进低盐易消化饮食,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浓茶等。

2.4治疗指导有文献报道,用高压氧和血管扩张剂、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很好,而且认为高压氧治疗越早,效果越好[5]。(1)入舱前: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时因不了解而产生精神紧张,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放松,入舱前应向患者讲解高压氧的治疗效果及注意事项,并教会患者进行开张咽鼓管的动作,如口嚼糖果,吞咽唾液,捏鼻鼓气等。最好入舱前麻黄素滴鼻。(2)入舱后,嘱患者按操舱人员指导进行呼吸,即可安全渡过加压阶段,在稳压阶段,患者开始戴呼吸面罩,吸入纯氧。一般用0.2~0.3mpa空气压。为了防止氧中毒,应采取间歇吸氧法。如吸氧30min,一般空气5min,再吸氧30min。在吸氧时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早期氧中毒的症状和体征,立即为患者除去面罩,医护人员立即进舱处理。

2.5出院指导(1)注意勿过度劳累,酌情减少患者的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避免剧烈或过重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以保证合理休息。(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浓茶和咖啡,每日饮水2000ml以下,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的食物,戒除暴饮暴食。(3)情绪稳定,避免接触强噪音,减少接听手机,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按拟订方案进行后续治疗及定期复查听力。

痊愈(听力正常,平均纯音听阈<26db)20例,好转(听力明显改善,平均纯音听阈>26db)34例,无效(听力无明显改善)4例(平均纯音听阈为500hz、1000hz、2000hz、4000hz相加的分贝值除以4)。

通过对突发性聋患病全过程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定的认识,掌握了自我保健和自护知识,使患者在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减轻或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最后使患者的自信心和社会参与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7,32(2):72.2刘晓红.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73-74.3齐娟,韩秀艳,范丽霞.突发性聋最佳治疗时机的探讨.中国眼耳鼻喉杂志,2007,7(4):254-257.4叶望云.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微循环学杂志,2000,10(4):19-22.5刘子藩,易治.实用高压氧医学.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36.

1/2页12评论(0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