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痔
外痔是由于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反复发炎而成。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其形状大小不规则。外痔主要症状为坠胀、疼痛,有异物感。根据其发展过程,可分为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
(一)结缔组织外痔:多由急慢性炎症反复刺激,使肛门缘皱襞的皮肤发生结缔组织增生、肥大所致,痔内无曲张的静脉丛。发生于截石位6、12点处的外痔,多由肛裂引起;发生于3、7、11点处的外痔,多由Ⅱ、Ⅲ期内痔脱垂而引起;呈环状的,多发生于经产妇。一般无疼痛,不出血,仅觉肛门有异物感,偶尔染毒而肿胀时,才觉疼痛,俟肿胀消失后,赘皮依然存在。
(二)静脉曲张性外痔:多因为Ⅱ、Ⅲ期内痔反复脱出,或因经产妇妊娠后腹压增高等,而致浅部静脉及皮下淋巴回流受阻,引起肛管齿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扩大和曲张而成。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表面呈青紫色而光滑,其形呈椭圆形或环状不规则,便后、久蹲或吸引时,可见曲张的静脉团,并有肛门坠胀或异物感,不能立即消散。多伴有内痔。
(三)血栓性外痔:因便秘而在排便时用力过猛,或剧烈运动后,致痔外静脉破裂、血块凝结而形成血栓。好发于肛门外的两侧皮下,即截石位3、9点处。肛门部常突然剧烈疼痛,并出现一肿物,稍触碰即引起疼痛,排便、坐下、走路,甚至咳嗽等动作时均可加重疼痛。检查可发现在肛门皮肤表面上隆起一黯紫色圆形硬结节,与周围皮肤分界明显,触痛较甚,自觉有异物感。
本病多因湿热下注或肛门裂伤,毒邪外侵等,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或因热迫血下行,瘀结不散而成。
1.主症:下焦湿热:肛门坠胀肿痛,自觉有异物感,便秘或便溏不爽,或里急后重,痔核处潮红,苔黄腻,脉滑数。
血热瘀阻:肛缘肿块,坚硬疼痛,色紫红,自觉灼热坠胀,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数。
2.治法:内治:下焦湿热,宜清热除湿,活血散瘀;血热瘀阻,当清热凉血散瘀,佐以清利湿热。
⑴熏洗:各种外痔,发炎水肿,坠胀疼痛,均可用苦参汤、五倍子汤,煎水熏洗。或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乘热坐浴熏洗。
⑵敷药:熏洗后,可外敷黄连膏,或黄金膏。
结缔组织外痔:反复发炎,或皮赘较长者,可手术切除。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局麻,在皮赘正中做放射状切口,切除两侧皮瓣,修剪皮缘呈梭形或放射状,外敷止血粉,放入凡士林油纱条压迫固定。术后每日熏洗,而后更换敷料至痊愈。若发炎,应对症处理。
②静脉曲张性外痔:对单纯性静脉曲张性外痔,可行静脉丛切除术。
操作方法: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局麻或腰俞麻醉下,肛门局部消毒,用组织钳提起外痔组织,用剪刀环绕其痔根四周,作一梭形切口,切口上端,必须指向肛门为中心,再用剪刀分离皮下曲张的静脉丛,将皮肤连同皮下组织一并切除;若肛门不松弛,皮肤不多余者,可作放射切口,将曲张静脉丛剥离切除,术后用凡士林纱条引流,无菌纱布压迫,宽胶布固定。术后每日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更换敷料至痊愈。
③血栓性外痔:血栓外痔较大,血块不能吸收,局部炎症水肿局限者,可作血栓外痔剥离术。
操作方法:取侧卧位,病侧在下方,局部消毒。用1%普鲁卡因溶液作局部浸润麻醉,在肿块中央作放射状或梭形切口,用止血钳将血块分离,并摘除,然后修剪伤口两侧皮瓣,使伤口敞开,用凡士林纱条嵌塞,外盖无菌纱布,宽胶布固定。术后每天大便后按常规换药,注意保持肛周清洁,以利伤口愈合。
⑴下焦湿热,用萆Z化毒汤(《疡科心得集》)合活血散瘀汤(《医宗金鉴》)加减。
当归、赤芍、川芎、丹皮、枳壳、萆Z、防己、秦艽各10,栝楼仁、苡仁、牛膝各15,木瓜、桃仁、大黄9,、苏木、槟榔6。
⑵血热瘀阻,用凉血地黄汤(《外科大成》)加减。
方药:生地、天花粉、赤芍各15,当归、地榆、槐花、枳壳各10,黄连、升麻、生甘草、荆芥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