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自发性脑出血,其实是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一个表现,临床上时有所见,出血发生率约为2.4‰。我国每年约有10万儿童死于颅内出血,婴儿维生素K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
孕妇体内的维生素K不容易输送给胎儿,故新生儿出生时维生素K容易缺乏,加上新生儿肝功能发育不完善,进食又少,肠道菌群也少,在未及时补充维生素K的情况下,生后3-5天即可出现维生素K缺乏的倾向。到了婴儿期,其体内维生素K主要从乳类摄入,但它在母乳中含量仅为15mg/L,为牛乳的1/4,所以纯母乳喂养儿易发生维生索K缺乏症。此外,在腹泻、应用抗生素、消化功能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受抑制及肝胆功能异常时,均影响维生素K的摄入、吸收与合成,进而加剧体内维生素K的缺乏。
维生索K是参与血液凝固的重要物质,凝血因子Ⅱ、Ⅷ、Ⅸ、X的凝血活性直接依赖于维生素K的存在,一旦缺乏它就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脑内出血等危险。迟(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脑出血,多发生于出生后一两个月的婴儿。患儿往往突然发病,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尖叫、呕吐、抽搐、嗜睡、昏迷,两侧瞳孔也可大小不一。严重时出现脑疝。即使给予积极的治疗,也可能留下一些后遗症,如癫痫、智能障碍、肢体残疾等,应该在医院儿科住院积极治疗。
本病起病急,进展快,出血量大,颅内出血预后差,可影响下一代人生存素质。治疗要及时补充维生素K及输血。对症处理为脱水和降低颅内压,严重的患儿要作血肿微创引流术。
预防本症的发生关键是提高对它的认识,天然维生素K1和K2为脂溶性,口服后必须依赖胆汁吸收;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K4为水溶性,口服直接吸收。新生儿生后一次性应用维生素K预防典型维生素K缺乏出血症效果肯定,但不能完全控制早发型及迟发型出血。建议对所有新生儿生后至3个月定期小剂量(3-5mg)肌注维生素K1,以预防本病的发生。孕妇产前两周常规口服维生素K,在新生儿后期适量进食绿叶蔬菜、水果,可有效提高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