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吸收不良综合征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症状与治疗

2009-11-28 www.meishichina.com A +

㈡肠壁的变化:

1.粘膜上皮细胞:⑴儿童的腹腔疾病。⑵谷蛋白衣发的肠病。⑶热带斯泼卢。⑷二糖酶缺乏。⑸放射性肠炎。⑹药源性肠炎。⑺甘油三酯酶缺乏。

2.基础物质:⑴淋巴瘤、白血病。⑵Whipple病。⑶节段性肠炎。⑷系统性肥大细胞疾病。⑸淀粉样变化。⑹结核病。⑺癌、肉瘤。

㈢血液或淋巴管道的异常:

1.血液:⑴动脉或静脉机能不全。⑵充血性心力衰竭。⑶脉管炎。

2.淋巴:⑴肠淋巴管扩张。⑵淋巴梗塞。

㈣不明确的原因:1.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2.恶性类癌瘤。3.A-β-脂蛋白血症。4.蛋白丧失性肠病。 5.恶性贫血。6.甲状腺功能亢进。7.甲状社腺功能减退。8.肠壁橐产积气症。9.血色素沉着症。10.夸希奥科病(恶性营养不良病)。11.血内丙种蛋白过少。12.肾上腺――垂体机能不全。13.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病理改变】

由于人体的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部位,故小肠粘膜的变化十分明显。

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肉眼所见的粘膜可从正常的海虎绒毛状变为平绒状。在显微镜下活检可见到:柳叶状的绒毛缩短,形态不规则,尖端变钝,互相融合,有时绒毛可消失。表层环状细胞减少,上皮下层有炎性细胞增多和腺体增生。粘膜柱状上皮细胞变低平,胞浆有环细胞减少,上皮下层有炎性细胞增多和腺体增生。粘膜柱状上皮细胞变低平,胞浆有空泡,核大小不一,微绒毛模糊不清。有些病例可见粘膜粗厚,呈慢性炎变,绒毛仍存在但杂乱无章。此外,肠腔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大,这在幼儿乳糜泻中最为明显。

小肠粘膜绒毛的发育障碍,可使粘膜的吸收面积大量的减少,甘油三酯的细胞内再合成功能减退,可能是引起吸收不主奶的起因。

在小肠吸收不良发生之后,一些继发性因素,例如肠腔扩大、运动减少、肠内粘液过多、细菌感染等可进一步阻碍食物透过肠粘膜层。

小节段的小肠切除,患者一般虽能耐受,但也有吸收不良的可能。Compston等人发现:仅仅切除一个短节段的小肠,出现的慢性维生素D和钙吸收不良就可导致骨软化。切除小肠越多,吸收不良越严重。当小肠切除超过50%以上时,吸收不良将成为一个明显的临床问题。

临床表现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除了导致吸收不良的原发性疾病的特有症状和体征外,主要是各种各样营养素吸收障碍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如下:

㈠腹泻和腹痛:大多数患者的腹泻可为经常性或间歇发作,由于脂肪吸收障碍,可导致脂肪痢,其典型者的粪便为淡色、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常飘浮于水面,且多有恶臭。脂肪酸和胆盐吸收障碍患者的腹泻可呈现稀便状。但临床上有5%~20%的病例可无腹泻,甚至表现出便秘的症状。腹痛多为胀痛,少有绞痛,常在排便前出现,可伴有轻度压痛及胃胀气。

㈡消瘦、乏力、易疲劳:这是由于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吸收障碍致使热量吸收减少所致,但脱水、低钾、食欲不振也是重要因素。严重患者可呈现恶病质,体重减轻10~20kg以上。

㈢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障碍的表现:铁吸收障碍可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障碍可致巨细胞性贫血。钙、镁、钾、维生素D吸收障碍可致感觉异常、手足搐搦,维生素K吸收障碍可使患者有出血倾向,出现瘀斑、黑便和血尿。维生素B族缺乏可致舌炎、口炎、口角炎、脚气病等。[美食中国]

㈣水肿、腹水、夜尿、发热:主要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可出现周围水肿和腹水,水吸收障碍性夜尿症,由于吸收不良,免疫功能下降,故易于感染,可有发热表现。

㈤牛乳不耐症:由于乳糖吸收障碍所致,表现为绞痛、胃胀气和腹泻。此种患者粘膜服糖酶水平可下降,Flat乳糖耐量试验阳性。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