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讯(记者贾晨)34年来,后背的瘤体让47岁的内蒙古人孙凤琴失去了太多太多:没有学历也没有工作,她这次来西安准备割掉瘤体。
背部黄褐色的“胎记”从出生便跟随着孙凤琴,亲朋说,有“胎记”的娃长大有福。随着年龄的增长,“福”并没向她靠近,反而在13岁时“胎记”开始变宽加厚,当地医院诊断却是“正常”。16岁时,黄豆粒大的“胎记”已长成核桃大小,异样的眼光开始向孙凤琴投来。“有人说我后背的‘胎记’像背了一个龟壳。”在压力下,她变得自闭,不愿去上学。
孙凤琴的丈夫因工伤导致左眼失明,19岁的女儿还患有残疾,家庭收入不足1000元。“衣服后背总是湿的,只好在背后垫上毛巾,晚上只能趴着睡。”昨日,孙凤琴说,因为家境较贫寒,这些年来她一直忍着。最近,她赶到西安的西京医院求医,医院的测重表显示着“胎记”近50斤。
“胎记”被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腰背部巨大神经纤维瘤。一名医生说,他从医30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的纤维瘤。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杨力介绍,现在医学界还没搞清楚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患者年轻时进行割除相对比较容易,但现在瘤体已长成60厘米×70厘米×18厘米的巨块,手术会有风险,但若不做,将影响正常生活。
杨力说,瘤体内血管丰富,极容易造成大出血,医院已准备了1万毫升的血浆,“相当于把患者全身血液全部换了三遍。”“病好了后,我要感受一下,躺着睡觉是个啥滋味。”孙凤琴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