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疾病百科>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2009-11-27 www.webpds.net A +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作者:加入时间:06-12-2820:42:00点击: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足部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为0.1%,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为2:1,单侧发病少高于双侧。
【病因学】
病因尚不清楚,各种学说繁多。有遗传学说、神经-肌肉学说、足部软组织挛缩学说、血管异常学说、区域性生长紊乱及宫内发育阻滞学说等。
【病理学】
马蹄内翻足的畸形包括: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下垂。骨骼变化:早期仅限于距骨,相继跟骨、舟骨及骰骨发生改变。关节变化:严重者距骨头与舟骨相应脱位。肌肉与肌腱改变:小腿各组肌群发育较差,处于萎缩状态,以足内、后、跖侧挛缩。
【临床表现】
生后及发现单足或双足畸形。表现为患足严重的跖屈、前足内收和足底向内。从治疗效果可以将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分为松软型和僵硬型。松软型畸形较轻,手法矫正容易。僵硬型畸形较重,手法矫正困难。未经治疗的患儿畸形会逐渐加重,行走时步态异常,足的外侧缘出现胼胝。患侧小腿肌肉较健侧明显萎缩。
【X线及其他检查】
对于新生儿临床检查能够确定马蹄足的诊断。X线检查可以了解畸形骨骼之间的关系,有帮助对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治疗后的效果评价以及对病人的随访观察以了解有无畸形的复发。对于骨骺尚未出现的新生儿和年龄小的病人X线检查意义不大。X线检查需要做负重状态下的前后位和在最大屈曲外展状态下的侧位片。正常足的正位片显示:距骨头经舟骨、楔骨与第一跖骨呈一直线,跟骨经骰骨与第四跖骨呈一直线,两线的交叉角为30º~35º;侧位片显示:距骨与跟骨轴线交角为30º。马蹄内翻足正位和侧位分别为:10º~15º和5º~10º。
超声检查可以在母孕期间发现马蹄足畸形,而且,阳性率很高。其他检查如:关节造影术、CT、MRI对马蹄足的研究有一定作用,但不做为常规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可以确定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断。但需要与大脑性瘫痪、脊髓拴系综合征、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多发性关节挛缩等引起的马蹄内翻足进行鉴别。
【治疗】
原则上治疗开始的越早越好。
(一)保守治疗:一般生后即应进行石膏矫正,当前,治疗效果最好的方法是Penseti石膏治疗,该方法对先天性马蹄足的治愈率可达90%,每周手法矫正1次并更换石膏(聚脂或玻璃纤维的合成材料效果更好),多数应用6次左右,如跟腱挛缩严重,在足内收、内翻完全矫正后最后一次行经皮跟腱切断术,再应用Dennis-Browne支架保护2年左右。
(二)手术治疗
宜于一岁左右施行。
1.Turco后内侧软组织松解术:即后内侧软组织松解术加克氏针内固定。基本原则是彻底松解后内侧一切挛缩的软组织,在切开关节囊时要严防损伤关节软骨面,最后要使舟骨复位,用克氏针通过第一跖骨、第一楔骨、舟骨、距骨插入固定。
手术切口:自第一跖骨基底起,经内踝平绕内踝上,全长8~10cm;先后显露胫后肌腱、屈坶长肌腱和胫后血管神经束,找到屈坶长肌腱、跟腱及后距腓韧带,一般神经血管束位于屈趾长肌腱的下方,也应充分游离。手术分三个步骤进行。
后方松解:有助于暴露内、跖侧的挛缩,先行Z形跟腱延长,跟腱的下端从内侧切断,然后松解胫距后方关节囊,切断跟腓韧带、距下关节囊,提起神经血管柬,向内前方即达三角韧带在跟骨上的附着点。,
内侧松解:于胫后肌附着点Z形延长胫后肌腱及松解Master结节,切断三角韧带浅部,距舟关节囊和弹簧韧带,继之切开舟楔、楔跖内侧关节囊。在baidu查找类似文章在google查找类似文章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腾讯QQ

相关文章

推荐专家

健康助手

手足口病骨质疏松包皮过长月经不调

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皮肤过敏失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