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唾液腺粘液囊肿好发于小的唾液腺,原因为小的唾液腺分泌的粘液较为粘稠,一旦唾液腺的导管阻塞,即可发生粘液囊肿。由于舌体运动时常受下前牙摩擦或自觉、不自觉咬下唇,致使粘膜下腺体特别是导管损伤。80%的粘液囊肿为外渗性粘液囊肿。组织学表现为粘液性肉芽肿或充满粘液的假囊,无上皮衬里。许多研究表明,外渗性粘液囊肿的发生系导管破裂,粘液外漏入组织间隙内所致。另外,少部分患者为潴留性粘液囊肿,组织学特征为:有上皮衬里,潴留的粘液团块及结缔组织被膜,发病原因主要为导管系统部分阻塞,可由外伤、微小涎石、分泌物脓液或导管系统弯曲其原因所致。
3.2唾液腺粘液囊肿位于粘膜下,表面仅覆盖一薄层粘膜,呈半透明、淡蓝色的小泡,状似水疱。体积多为黄豆至樱桃大小,质地柔软富有弹性。囊肿极易被咬伤而破裂,破溃后流出蛋清样透明粘稠液体,囊肿消失。破溃处愈合后又可充满粘液,再次形成囊肿。反复破损后的囊肿,透明度减低,覆有较厚的白色瘢痕状突起。
3.3传统的非手术治疗唾液腺粘液囊肿,常向囊腔内注射浓度不等的碘酊或5%鱼肝油酸钠,但仅限于囊肿直径小于0.5cm者,且注射时局部疼痛感明显[2]。手术切除具有一定的创伤,部分患者恐惧。采用平阳霉素+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混悬液囊腔内注射,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可消除病人惧怕手术心理。即使对囊肿直径大于0.5cm甚至达到1.0cm以上的病例也可以治愈。本组失败1例的原因可能是与未能将平阳霉素混悬液注射在囊腔内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3.4平阳霉素是一种抗癌抗生素,多用于治疗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淋巴管瘤,疗效肯定,副作用少[3]。用于治疗唾液腺粘液囊肿相关报道较少。平阳霉素具有活性强,除高热外其他副作用轻微,对造血和免疫功能基本无损害。混悬液中的地塞米松可减轻局部水肿,防止平阳霉素激发体内热源释放和抗炎、抗过敏反应。平阳霉素注入囊腔中,可破坏病灶内的上皮细胞,使之纤维化,不再形成囊肿。由于平阳霉素注射后引起机体疼痛反应轻,疗效肯定,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唾液腺粘液囊肿的药物。
【参考文献】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22王建国.103例舌前腺囊肿临床治疗的体会[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2,12(1):893李建芳.平阳霉素囊腔内注射治疗单纯性舌下唾液腺粘液囊肿[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3,13(1):66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