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现多认为是免疫学发病机制,不仅涉及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补体系统,而且还有多种因子参与发病。为了进一步探讨小儿肾病综合征的免疫遗传学发病机制,了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类型和HLA的相关性,我们作了以下工作。
一、材料和方法
1.观察对象:1997年1~12月期间住院和门诊病例共54人,其中男44例,女10例,男∶女为4.4∶1。年龄范围:1岁7月~13岁。全部患者均系汉族,81.5%的病儿来自北京和华北地区,来自东北、河南、华南地区各3例,另1例来自西藏。
2.方法:我们将54例肾病临床分类为单纯型和肾炎型两组,又根据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和频发情况,将其分为激素敏感组、耐药组、频发组。我们对本组中42例作了HLA-A、-B位点的检测,对52例作了Ⅱ类基因-DR抗原的分型;将上述HLA-A、-B、-DR抗原分型资料结合本组54例肾病的临床分型进行分析,并作了统计学处理。HLA分型:HLA-A、-B抗血清由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所提供;微量反应盒为72孔Terasaki反应盒;补体由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免疫遗传室自制;HLA-DR引物由美国赛百盛公司合成。方法:取静脉血5ml肝素抗凝,水平式离心机分离得T、B混合的淋巴细胞,用国际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应用血清学方法作了HLA-A、-B位点的检测。Ⅱ类基因-DR抗原的分型,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
3.统计方法:相对风险度共32例,其中男27例,女5例,男/女=5.4/1。本组年龄范围:2~13岁,年龄中位数:5岁。病程长短不一;其中16例共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男/女=5/1。本组年龄范围:1岁7月~12岁,年龄中位数:7.5岁。病程:7天~12月,其中病程>1月的8例本组共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男/女=7/3。本组年龄范围:2岁6月-9岁,年龄中位数:4岁。病程长短相差悬珠:5天-3年半,病程>1月者7例。
2.各临床分型中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检查结果:31例作了血清Ig测定;30例作了T-亚类检查;26例作了NK活性测定。结果为:①22例10例10例均作了T-亚类和NK检查:9例检测了Ig。结果为①8例IgG降低;8例IgM升高;6例IgA升高;②2例CD3降低;4例CD4降低;CD8均正常;③7例NK活性降低,其中5例NK<20%。
3.各型肾病的HLA-A、-B位点检测结果见表1。
表1HLA-A、-B位点检测结果
抗原患者组对照组42例AF100例AFA21638.096363B6749.5211A2P=0.05RR=0.36χ2=7.43
B67P=0.20RR=10.42χ2=6.33
AF4.各型肾病HLA-DR检测结果:见表2。
表2各型肾病HLA-DR检测结果
抗原激素敏感型激素耐药型频发型对照组30例GF12例GF10例GF91例GFDR92170.00650.00660.002527.47DR1013.33433.33330.0033.30P<0.0001,RR=6.16,χ2=15.45;P<0.03,RR=14.67,χ2=10.02;GF
自1994年以来,有关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HLA的相关性国内外已有一些道,研究的结果一致认为HLA与疾病的相关性有人种、国家和地区差异。至于肾病患者免疫反应的异常和免疫遗传易感性二者的因果关系,一般认为是在免疫遗传的基础上,通过T细胞受体和抗原肽以及细胞表面的Ⅰ类和Ⅱ类抗原相互作用所产生,上述异常可导致患者对肾病易感。现已有较多证据表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与HLA相关。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
1.在耐药组中,肾炎性肾病患者占66.7%,明显多于敏感组和频发组。耐药组发病年龄的中位数明显大于敏感组和频发组。
2.耐药、频发、敏感三组免疫功能检查表明均有S-IgG降低和S-IgM升高;以上三组均有CD4降低和NK活性低下,这与文献道一致。
3.HLA-A2在本组肾病患儿中出现的频率低于正常人群,而HLA-B67出现频率高于正常人群,但经统计学处理后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我们还不能证实HLA-A2有可能为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保护基因。
4.本组检测结果表明HLA-DR-DR10与本病显著相关,其中敏感型与HLA-DR9的关联更为显著;耐药型与HLA-DR10相关。这结果与上海地区的道的不同,上海地区告HLA-DR9与频发型相关,HLA-DR4与激素耐药型相关。这一结果提示小儿肾病综合征发病有免疫遗传学基础。至于在小儿肾病发病机制中,免疫功能异常和免疫遗传二者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和论证。